近年来,针对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困扰,党中央持续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数年持续发力,基层形式主义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曾在村、镇两级工作,还在某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挂职锻炼过一段时间,身边的干部群众对此项工作的成效普遍赞誉有加。

  不过,形式主义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整治工作仍面临“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挑战,过程中暴露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亟待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破解。

  一方面,部分问题隐形变异之后仍然潜滋暗长,导致个别地方的整治工作陷入“形式化”误区。精文减会是整治形式主义的重点任务之一,各地为此立下“铁规矩、硬杠杠”,要求各级办公厅(室)不得随意增加文件会议数量,原则上只能逐年递减。一段时间下来,多地文件会议数量大幅减少,干部群众纷纷拍手称快。但实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减负”实则是“虚假减负”:有文号的正式文件确实减少了,无文号的“白头文件”和工作提示却悄然增多;有正式通知的会议数量下降了,无固定通知的临时会议、网络会议却频频召开。长期下来,给上级报的数字确实在减少,基层干部们体感上的文山会海和繁文缛节却实际没有减少。

  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同样如此,按照中央相关规定精神,对某地开展督检考工作应当提前一年制定好计划,把雷同的督检考尽量合并同类项,没有报备的则不允许开展,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则以“调研”的名义开展督检考工作,表面上大幅减少了基层迎检压力,但实际上仍然给基层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另一方面,一些难以整治的“顽瘴痼疾”仍然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其中,让年轻干部“吐槽”最多的就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年轻干部作为体制内的“生力军”,正值拔节孕穗、增长才干的关键期,刚入职时期待的往往是去老乡家里问问情况,跑跑当地的老大难项目,抑或是为当地想想有没有什么助企助农的好法子。但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常常疲于在各类App、小程序中拍照打卡、点赞转发,与原本的职业期待相去甚远。本应提升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反倒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工具。

  中央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来,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滥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部分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例如,部分地区此前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建设政务应用程序和网站,若简单清理取缔,既造成资源浪费,也让前期投入付诸东流;若选择整合集成,将各类应用纳入统一平台,又需额外投入整合费用,且多条线层层下压工作责任的根本矛盾并未化解。

  可以说,整治形式主义已进入“深水区”,面对花样翻新的“新形式主义”,正是“吃劲”的时候,更要从根源上标本兼治。要清醒认识到,很多“面子工程”的背后,是政绩观错位的功利主义作祟;过度“留痕”、加重基层负担等做法的根源,在于责任心缺失的主观主义。唯有扭住政绩观偏差、避责思维滋生这一“牛鼻子”,才能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持续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

  此外,调研中也有领导干部提出,如果给基层干部减负到位了,那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事实上,整治形式主义并非要让基层干部无所事事,而是要把干部从无意义的劳心劳力的程序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将精力投入到深入一线、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核心工作中。唯有如此,才能让党中央决策部署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让好政策在“最先一公里”落地生根,真正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为产业发展凝聚合力、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夯实基础。

陈沐渊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