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送往、填表留痕、参加各类会议等各种形式主义的基层负担,束缚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减负工作要啃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部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治理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精准识别层层加码的多种形式,是找到有效破解办法的前提。转嫁任务、过度考核是地方常见的加码方式。从各地通报情况来看,有的地方将上级布置的任务压给属地,以属地工作为理由,把本该自己完成的工作分包布置给属地辖区,由辖区利用自身的人财物等资源,代上级完成任务。为强化属地对加码任务的完成度,有的地方乱加考核杠杆,频繁考核、过度考核、不当问责。很多情况下,在缺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脱离地方的实际能力和资源摊派任务,不仅严重增加了基层负担,还容易致使基层以走过场的方式应付加码任务,甚至出现工作和数据造假。
花样频出的层层加码实则是一种扭曲的懒政怠政思维。这种不作为实际上是追求表面政绩、不肯脚踏实地、不愿用心思考破解改革难题,同时又习惯性“向下甩锅”、不主动担当的表现。不肯投入精力认真研究,没有吃透悟透政策初衷,又缺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深入思考,往往就会对政策机械执行。急于求成的心态又会强化压力,通过层层加码让基层代劳完成任务、替自己创造“政绩”。能力和资源有限的基层,在缺乏有效的上级指导和必要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疲于应对的境况,导致动作“走形变样”。这种情况,无疑会严重削弱政策的落地效果,违背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要破解层层加码乱象,首先要强化作风建设与正向激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和各个领域势必任务多、担子重,这是国家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政府治理作为复杂系统工程,永远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实现突破。各级政府要基于本级权责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优化体制机制设计、调节资源配置,找准改革的“牛鼻子”,撬动更多力量攻坚克难;以时刻保持的锐意改革和务实精神,破除形式主义的怠惰惯习。
其次,要清晰权责体系,强化党纪刚性问责。基层负担的来源之一就是上级通过不断加码问责,将工作压力传导给下级,以逃避自身职责。因此,应当加强精准的刚性问责,一旦发现显性或隐性的层层加码、形式主义行为,就应依规严肃惩处。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明确将“搞舆论造势、浮在表面”“单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搞随意决策、机械执行”“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列入纪律处分范围。敢于动真碰硬,严格执行纪律规定,不仅是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的需要,也是整治形式主义、强化作风建设的关键举措。
此外,要强化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回流机制。基层基于考核晋升压力等种种考虑,面对不断加重的工作负担,往往不能、不愿、不敢反映实际情况,阻碍了上级政府对地方问题的及时掌握,这是推进基层减负工作长期存在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搭建了多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沟通渠道,有效提升了政府对社会需求和人民呼声的回应。行政系统内部也应强化此类信息沟通渠道的建设,畅通跨行政层级的信息回流机制,特别是强化基层直通中央政府的平台机制,让基层能够及时反映地方存在的文山会海、层层加码等各类问题,为基层政府向上传递真实声音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楠迪扬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5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