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倡议。10月,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关于“国内与国际法治”议题的讨论中,中方代表提出六点主张,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加强全球治理、维护并完善国际法治体系的坚定立场与务实方案。
长期以来,国际法的形成与实施深受国家实力格局影响。由于国际社会缺乏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也不存在超国家的强制执行机制,现代国际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构建,其规则体系、话语逻辑乃至价值取向,均带有鲜明的欧美文化印记。
然而,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剧,地区冲突频发,国际法治遭遇严峻考验。某些西方国家动辄以“退群”方式背弃已缔结的国际条约;有的长期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新成员任命,致使这一曾被视为国际法治典范的争端解决机制陷入瘫痪;更有甚者,无视既有协定,单方面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此类行径本质上奉行“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逻辑,只接受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化,却拒绝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须知,国际法不仅是规则体系,更是信誉与道义的话语体系,违反国际法不仅可能引发国家责任,更将损害一国的国际声誉与软实力。
面对全球性挑战与国际法治危机,世界亟需注入新的理念与行动动能,推动国际秩序摆脱“丛林法则”的历史残余,融入更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当一些国家筑起“小院高墙”、推行排他性联盟之际,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
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规则体系仍显滞后,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空前拓展。2025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率先为这一关键领域提供合作框架,特别是提出“确保包括全球南方在内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受益”,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推动人工智能朝着向善普惠方向发展”的积极探索。
10月20日,国际调解院在香港正式开业。调解作为争端解决方式,体现了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智慧与“兼容并包”的法治理念,超越“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为各方在诉讼与仲裁之外,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国际争端解决新路径。
在《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尽管个别国家曾退出该协定,全球气候治理一度遭遇逆流,中国仍郑重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切实履行减排承诺,持续深度参与全球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合作。
一国的外交理念,根植于其文明传统。无论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治理理想,还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无论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还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格,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倡导遵守国际法治的主张,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天下观与道德观。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中国道路及其背后文明逻辑的关注,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共存与交流互鉴,与国际法追求公平、多元、合作的精神高度契合。坚持真正的国际法治,意味着在国际立法中尊重文明多样性与法系多元性,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平等发声者”。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不同文明的平等发展权利,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国际法问题青年学者)
田翔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4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