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经济学家:乔尔·莫克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评奖委员会指出,他们的研究共同深化了人们对“技术进步如何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解,揭示了创新机制、制度安排与长期生产力之间的深层联系。

  其中,莫克尔通过技术史与经济史的交叉研究,阐明了持续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知识积累、文化环境与社会制度条件;阿吉翁与豪伊特则在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严谨的数理模型,清晰展现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实现动态增长的路径。

  自1968年设立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颁发50余届,近百位学者获此殊荣。作为诺奖体系中唯一聚焦社会经济研究的奖项,它不仅表彰理论突破,更常被视为对全球经济现实的一种回应与反思。

  今年的获奖主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世界正站在全球化进程的拐点:在“去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创新是否仍能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逻辑,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诺奖从来不只是学术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封闭的学术仪式,其颁奖方向多次与全球经济的重大转折同频共振。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胀”困局,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政策之争日益尖锐。1974年,哈耶克与缪达尔获奖,标志着学界对“制度约束”与“自由市场”之间张力的重新审视。这并非“站队”某一学派,而是回应现实对政策框架重建的迫切需求。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高歌猛进,罗纳德·科斯与道格拉斯·诺斯因产权理论与制度经济学获奖。他们强调,清晰的产权界定、有效的交易规则和制度效率,才是长期增长的关键。这一选择清晰传递出一个判断:在全球资源整合的浪潮中,竞争已从资本规模转向制度质量。

  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与债务治理成为焦点。此后多位获奖者的研究聚焦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与监管设计,反映出一个共识: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加速的背景下,制度建设必须跟上市场创新的步伐。

  这些案例表明,诺奖的学术判断,始终与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变紧密联动。

  去全球化正在削弱技术进步的土壤

  “创造性破坏”是熊彼特提出的重要概念,意指经济增长并非源于存量积累,而是旧技术、旧组织被新事物结构性替代的过程。企业唯有在开放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才有动力追求技术突破与模式革新。

  而创新的持续,离不开制度保障:包括市场准入的自由、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机制,以及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而非依赖保护主义或财政补贴维系既有格局。自20世纪70年代资本全球化加速以来,产业创新所需的制度支撑,已从单一国家内部扩展至全球协作体系。

  然而,2025年年初,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重启“对等关税”、强化本土产业补贴,全球产业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分化压力。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限制关键技术跨境流动,表面上是对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补救,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结构性失衡。

  自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主导美国经济政策以来,制造业大规模外包,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研发与生产环节严重脱节,“重研发、轻制造”成为美国产业的独特症候。当前政策试图以关税壁垒“逆向修复”这一断层,却未触及创新与制造能力割裂的根本症结。

  去全球化未必立即削弱美国的技术优势,但它正在破坏全球创新赖以生长的开放生态。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技术跃迁往往发生在知识自由流动、跨领域深度协作、市场多元开放的环境中,而非封闭割裂的孤岛之中。

  诺贝尔经济学奖虽非预测工具,却常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结构性挑战与变革方向。

  在增长放缓、地缘分裂、技术竞争加剧的新阶段,2025年的奖项将焦点重新拉回“技术-制度-创新”这一经典三角关系。它所传递的,不仅是一次学术肯定,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制度之问:

  在全球合作日益脆弱的今天,我们能否重建一个既鼓励竞争又保障知识共享,既尊重主权又支持跨国协作的创新治理体系?

  答案,或将决定下一个十年全球经济的命运。

  (作者系伦敦大学亚洲和非洲研究院研究员)

薛子敬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