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有没有真朋友?”
“有啊。”
面对“职场新人”的提问,我回答得毫不迟疑。
31岁,工作9年,经历过3家公司。即将拥有10天年假的我,也到了能对新同事说“10年前我刚工作那会儿……”的时候。与很多人“职场没有朋友”的观点不一样的是,对我来说,第一家公司的几个“职场发小”,正是我成年后关系最好的朋友。
我毕业于2016年,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第一年是见习期,工资只有2000多元,更晴天霹雳的是,公司没有食堂,午饭纯靠自己解决。入职第一天,部门同事请我吃了一顿200元的午饭,让我大为震惊。尽管没让我掏钱,囊中羞涩的我还是在后续的日子里默默选择带饭,尽量不和同事一起吃。
这时,两个细心的女同事注意到我总是独自吃饭,主动邀请我一起去附近的美食城。更贴心的是,考虑到我的收入,她们推荐的套餐让见习期的我也毫无压力。一顿顿餐食中,我们的友情迅速升温:午饭变成工作中难得的放松时刻,她们会给我推荐物美价廉的美食,把熟识的同事介绍给我,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刚出校园的我受益匪浅,“原来同事也可以这么善良美好”。
除了吃饭产生的“革命友谊”,我们在工作上也很合拍。当时,我和其中一个女生负责筹备公司各类职工活动,每当公司有大型活动,总要一起加好长时间的班。从开始策划的头脑风暴,到最终落地的统筹安排,一次次顺利成功的合作,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拥有共同的目标、能够一起为事业奋斗拼搏,对于我而言,这样的同事就像是“战友”。大家因为工作相识,又因为性格相近、三观相同而相熟,关系越来越好。
公司里和我年龄相近的人并不少,在办公室工作的我很容易接触到全公司的每一个人,但由于性格和做事风格的差异,关系最好的还是最初认识的几个。虽然那时的我们没有丰富的职场经验,没有成熟的工作能力,更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但仅凭着一股激情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也足以让我们的友谊“铁一样”牢固。
工作第二年,公司又来了一批新同事,其中有个国外留学回来的女生,性格开朗,办活动时经常主动帮我们出谋划策、打打下手,慢慢跟我们熟悉了起来。工作之余,我们破开了“8小时”壁垒,只要有空就约着一起打羽毛球、滑雪、郊游,甚至在节假日组团旅行。
那几年,我们的足迹去到了福建、海南。如果说公司深夜未熄的灯光,目睹着我们在工作中一起成长;三亚海边的晚霞、龙岩土楼的环廊和大同的古城墙,便见证着我们的青春、活力和友谊。
后来,我们分别离开了当初的岗位,甚至有人已经去了海外发展,但仍旧视彼此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不能见面的时候,我们会一起打游戏互相陪伴;有人过生日时,都会举办一次聚会;在大家结婚生子的时候,我们也分别作为“娘家人”全程参与。
我举办婚礼的地方距离北京有1700多公里。但即使家里的宝宝还不到半岁、即使要带着电脑边开会边赶紧急工作,大家都亲自到了婚礼现场为我送上祝福。
如今,我们这几位“职场发小”的年龄,最大的已经39岁,最小的也到了而立之年。年龄差和不同的职业、生活轨迹,会产生代沟吗?对于我而言,同龄人尚且存在不一样的主观认知,相差10岁肯定会有代沟。然而,作为曾一起在公司里拼搏、愿意彼此分享信任和成长的同事来讲,有没有代沟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当年我刚入职时,既紧张又懵懂,如果没有“职场发小”伸出的第一双手,可能我的职业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后面的职业经历中,随着个人能力的成长以及平台的提升,我也遇到了一些在工作能力、思维模式和性格等方面都很合得来的伙伴,大部分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但如果把职业生涯比作人生之路,最初的“职场发小”,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段关系:初识的我们十分青涩,对职场和工作充满好奇,也正因此,那一段时光最值得回味。
对于很多人而言,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阶段结识的朋友,随着时间距离、经历见识的不断增长,能伴随走到下一个人生阶段的人少之又少。
“职场发小”则不同,大家都是成年人,性格情感都趋于成熟,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基本也意味着职业的易交叉性,不用担心未来出现太大的性格变化或是认知差异,因此这段友谊也更容易保鲜。
当然,“职场发小”最终能否成为朋友,还要看彼此之间的相处模式。幸运的是,过去了近10年,我和我的“职场发小”们,还是最好的朋友。
孙立超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8日 04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