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70年代设立“腐蚀与防护”本科专业以来,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依托深厚学科积淀,深耕腐蚀与防护领域人才培养近半个世纪。如今,学院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腐蚀与防护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被誉为“我国腐蚀与防护本科人才培养的摇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多门核心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套独具特色的“一心两翼四阶三融”腐蚀与防护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持续为国家输送大批富有家国情怀、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防腐尖兵”。
需求导向 特色发展:以战略需求锚定育人方向
学院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发展”办学理念,强化“腐蚀与防护”专业特色,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对接能源化工、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对防腐安全的重大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体系重构 模式创新:以“一心两翼四阶三融”构建育人闭环
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心两翼四阶三融”的特色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闭环体系。
“一心”守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高质量就业(含升学)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国家急需“腐蚀与防护”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提升,升学率超30%。
“两翼”融双育: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传承学校“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之“652精神”,赓续专业国防军工血脉,实现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示范专业、示范团队、示范课程”全覆盖,构建起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育人格局。
“四阶”强能力:以提供“腐蚀与防护”完整解决方案为主线,优化“核心理论-实验实践-教创衔接-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四阶”特色课程体系;立足行业需求,构建“项目+竞赛+实训+孵化”四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产业适配能力。
“三融”活课堂:创新“师-生-机”三融智慧共同体,依托智慧平台推行小班研讨式教学,开展需求导向的知识拓展与问题驱动的案例剖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建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多主体评价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数智化评价体系,对标“两性一度”,建成全国“腐蚀与防护”特色一流本科课程群。
资源赋能 保障有力:以优质资源筑牢育人根基
高水平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支撑。为此,学院在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
课程资源独树一帜:出版国内首套“腐蚀与防护”系列教材,含《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等7部教材。其中《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和四川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累计发行超2.2万册,被全国19省(市)50余所高校采用。
实践平台国内领先:建成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集“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双创教育”于一体的防腐蚀工程实训平台,承接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多次承办四川省涂装工技能大赛、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
师资团队双师兼备:从企业引进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赴企业挂职锻炼,组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深厚工程背景和丰富创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优化团队结构,强化工程背景与双创指导能力。
校企协同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孵化链,打通学生创业项目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成效卓著 辐射引领:以特色成果彰显办学价值
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西部地区腐蚀防护领域80%以上中高层技术骨干出自本专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近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4项、省级186项,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7项。行业影响力不断攀升,多位院士及学会专家高度评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委托学院承办全国学术会议并牵头筹备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成果辐射广泛,多所高校来校考察,《金属腐蚀理论与腐蚀控制》《材料表面技术》等课程选课超6万人次。
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长期积淀的“腐蚀与防护”办学特色为根基,通过系统化改革与资源整合,构建了契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为保障国家工业安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在特色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信息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