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枚橙色的徽章,一直放在书房的抽屉里,上面印着一颗胖橙子。2013年1月,扬州火车站开展“小甜橙”志愿服务,我带着学生作为首批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春运结束时,铁路部门送给我这枚徽章以作纪念。
50多岁的人穿上“小甜橙”的马甲,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旅客明显更信任我,觉得我“老成持重,在一群毛头小子里一看就是个管事的”。我当年的那批“小甜橙”学生,早就分散在了天南海北。但每次我看到车站里的“小甜橙”,还能想起他们。
2025年春运,我站在扬州东站进站口处,看着几个被教学资料塞得满满当当的纸箱犯了难。我还在琢磨着怎么把沉重的纸箱弄上车时,一抹橙色身影快步向我走来。
“大爷,我帮您把行李送到检票口吧。”一位穿着“小甜橙”马甲的志愿者小周蹲下身,把纸箱搬到行李推车上,熟练地用防滑绑带固定好,抬头时她的镜片上蒙了一层白雾。当年的志愿者,今天也成了体验志愿服务的旅客。
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谢谢,你们现在的装备比我们那时候齐全多啦。”我忍不住开口和她聊了几句,思绪渐渐飘回2013年的冬天。
那时我还没退休,寒假带着班里的孩子们参加春运志愿服务。当年我们帮一位农民工大哥搬行李,几个人手提肩扛,才抬动他的蛇皮袋。大哥塞给我的学生一把花生,“自家种的,香”。
我从帆布包里掏出泛黄的志愿者证书给志愿者小周看,她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敬意。看着小周,我又一次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学生。“我们那时候,服务台是一张约3米长的木桌子,条件虽然艰苦,却挡不住我们的热情。”我和小周在服务台聊天,“也没有这么多智能设备,全靠腿勤、嘴勤、手勤。”
当年我们手里攥着手写的列车时刻表,遇到旅客询问车次就翻查看看。小周指着墙上的“小甜橙”服务地图说:“现在旅客扫个码就能找到志愿者,您当年肯定没有吧。”
我记得最清晰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大年初六,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在候车室急得直哭——孩子的奶粉喝完了。一位爱心旅客慷慨提供了奶粉,但这位母亲没带奶瓶,奶粉是在我自己的保温杯里冲的。我把保温杯递给那位母亲,孩子咕嘟咕嘟喝下去,母亲连声道谢:“你们比亲人还贴心。”
检票口前,小周递给我一张印着志愿者联系方式的爱心卡片:“大爷,到站后有人接您吗?需要帮助就打这个电话。”我接过卡片,指尖轻轻摩挲着“小甜橙”的橙色logo。我又想起自己那枚印着“小甜橙”图案的徽章,底色有些褪色了,但还是温暖的橙色。
(黄悦 徐晨整理)
扬州大学退休教师 朱立祥(66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