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叫程里成,年轻时是‘小甜橙’,现在是‘老甜橙’咯!”2008年到2025年,从毛头小子变成中年大叔,志愿服务这件事我坚持了18年。我手机里还存着2008年第一次参加铁路志愿服务时的照片:那年我21岁,还是个大学生,穿的是红马甲,笑的时候露出一口白牙。

  2010年前后,铁路部门新发了一批橙色的马甲,前胸和后背写着“铁路志愿者”。我们红橙两款混着穿,旅客见了以为我们不是一个队伍,“恁(你)们是一拨人不?”后来,志愿者逐步换装成橙马甲,2016年,马甲上又加上了“小甜橙”的图案。

  阜阳站重点旅客以前全靠背,说出去很多人都不理解。2019年之前的春运,我每天都能背二三十个重点旅客。一方面,我要给其他志愿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有些志愿者年龄小、经验少,我不放心。万一把旅客摔了可咋整?

  “节后春运看阜阳”,阜阳站初建时算是个大站,但是随着旅客流量越来越大,基础设施有些跟不上:只有最东边的站台有一部电梯,有坡道的行包通道又特别远,提前半个小时就要出发。只有遇到骨折等不能背的重点旅客,我才会推着旅客走行包通道。

  今年春运,我一周服务的重点旅客还没有以前一天多。2019年,阜阳西站开通,高铁站分走了老火车站一半的客流,老站的重点旅客更是大量减少——外出就医的重点旅客为了赶时间,都会选择从西站坐高铁出行。阜阳站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造,便捷通道增多了,各个站台都增设了电梯,不能行走的旅客再也不用志愿者背上背下了。

  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假期会从阜阳站坐火车投奔父母,这些孩子被我们称为“小候鸟”。我亲眼见过一个邻居领着十几个孩子乘车,排成一串就像一列小火车。“小候鸟”大多选择绿皮车,从阜阳到徐州。

  半大不大的小孩待不住,一群娃子聚在一起更是“无法无天”。尤其是农村小孩,可能从小到大第一次坐火车,看什么都新奇。“小候鸟”在火车站里叽叽喳喳,到处乱跑。管是管不住的,堵不如疏,不如给孩子找个渠道。于是,我们把孩子集中起来,在候车室里领着孩子玩。

  阜阳站在母婴候车室里划了个区域,我们在里面铺上爬爬垫,小孩也不用脱鞋,在爬爬垫上一坐,就不需要座位了。刚开始的时候,我领着孩子看书,后来,我们又添置了一批玩具,孩子就都能坐住了。这个项目我们一直持续到现在,高铁通车之后还引入了高铁站。

  2024年冬天,我们团队在阜阳西站也设立了“小候鸟驿站”,给返乡的孩子们准备书包、绘本和热乎乎的饭菜,在驿站里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和孩子们一起画画、做游戏。我最欣慰的画面,便是孩子们抱着橙子玩偶时露出的笑脸,“瞅这娃笑的模样”。

  从“红马甲”到“橙马甲”,从背着旅客上下站台到见证无障碍设施完善,我见证了铁路服务的变迁,也见证了志愿精神的传承。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岁月,那些被笑脸温暖的时光,都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18年来,最让我骄傲的不是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加入“小甜橙”的队伍中来。当年背过的瘸腿小伙,如今带儿子来报名。“恁行不?”“叔,俺娃行,能当‘小甜橙’!”

  (高衍 王兆林整理)

阜阳市心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程里成(38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