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可能是“老外”最多的中国县级市。2025年“五一”期间,义乌站每70名进站旅客中便有一位是外籍人士,候车厅俨然成了一个“微型联合国”。
我经常会被自己的“没眼力见儿”给逗乐——对着新疆旅客狂秀英语,转头又对着日韩旅客大讲中文。最慌的是碰见讲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的旅客,那必定是手忙脚乱,恨不得立刻教会他们说中文。
阿拉伯客商如今在义乌常驻外商中占比有三成多。车务段要为“小甜橙”专门进行阿拉伯语培训,扭成新月状的字母属实让我焦头烂额。然而一想到能成为穿梭在客流里的“语言桥梁”,我心中就不免燃起了期待。
“shu—ke—lan!”在带头练习“谢谢”的发音时,我才发现阿拉伯语远比想象中还要复杂。“注意这个颤音。”来自也门的留学生王迪老师轻点自己的喉结,“这个颤音要胸腔用力,从深处震动,就好像骆驼脖子上的驼铃。”当20多个“小甜橙”异口同声发出“شكرا(谢谢)”,窗外中欧班列的货车轰隆驶过,挤压铁轨的金属声与我们的练习声交织在一起。
“五一”期间,候车厅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头戴红色头巾、眉头紧锁的年轻男子冲到我的面前。我迅速捕捉到“جواز سفر”——这是王迪教过的“护照”!猜到了他的来意,我赶紧用手指比画出长方形,然后摇摇手,有些不自信地用英文夹杂着阿拉伯语问他:“No جواز سفر(没有护照)?”
他竟然理解了我的“混搭外语”,眼睛“唰”地亮了,猛猛点头。我一边用对讲机联系各岗位询问是否有捡到护照,一边带着他从进站口重新找了一遍。好在最后在安检台找到——原来他掏东西时顺手把护照放在了那儿。接过护照的那一刻,他长舒了一口气,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不停地对我说“شكرا(谢谢)”。
一开始,面对形形色色的“异乡客”时,我只能磕磕巴巴地与他们交流,后来我学会了“猜谜”:从复杂的外语中提取关键字,再去尝试与他们沟通。现在还用上了高科技,遇上陌生的语言时,就用翻译机为国际旅客排忧解难。如今,在义乌站有越来越多戴着阿拉伯头巾的商人会用中文说“谢谢”,穿橙色马甲的我们已经越来越熟练用“شكرا(谢谢)”回应。横跨亚欧非的广袤大地上,一列列钢铁驼队载着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无数个“شكرا(谢谢)”与“谢谢”的故事,一起驶向远方。
(张耀华 卓叶迪整理)
金华车务段义乌站客运员 吕顺楠(29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