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王振义:科学不能夸大 研究需要等待

本报记者 雷 宇 实 习 生 甘 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5日   02 版)

    半个月前,中央电视台的镜头里,刚过而立之年的严怡君脸色红润、谈笑风生。没有人能想到她已身患白血病25年。

    时间回到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的一个病房里,5岁的严怡君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正在生死间苦苦挣扎。经过化疗后,小怡君的病情仍非常危重,高热出血,奄奄一息。病危通知书一次次递到家属手中,亲人们几近放弃了希望。

    机缘巧合的是,小怡君住院后参加了王振义主持的科研项目,她的病情以及发展状况,都在王振义的严密观察中。看到孩子的生命渐渐枯萎,王振义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事实上,这种方法当时在国际上也是个独创的全新概念,从未在临床上应用过。方案被提出之初,王振义遭受了极大的压力。

    “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这是王振义在面对阻力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事实证明,有勇气也尊重科学的王振义创造了奇迹,一个月后,小怡君的病情完全缓解,20年过去了,她依然健康活泼,生活与正常人无异。

    这个方案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90%以上,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世界,奇迹一个个被创造,生命一个个被挽救。

    王振义院士从此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也成为拿过除诺贝尔奖外所有医学奖的“大满贯”科学家。

    今天上午,聚光灯下的王振义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大红证书,依旧坦然谦和。

    面对各界流传的他能治愈白血病的神话,这位87岁的老人总在强调,“我们目前只是对白血病中的一种取得治愈效果,很多白血病仍无法治愈。”

    王振义院士的传记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陈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5年前第一次采访王振义院士时的情景。陈挥与王振义谈起小怡君的康复故事,“您治好了她的病。”王振义院士严肃地纠正:“不能说是治好了,只能说她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十多年交往中,王院士这种严谨、低调的科学精神一次次让陈挥折服,“王医生踏踏实实作出了十分成绩,只讲三分;不像现在有的人,只做了十分成绩,偏偏要吹嘘到一百分。”

    在奖励和成就的光环背后,是这位老人对待科学的虔诚信念。他时时告诫弟子,科学不能夸大,科学研究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实事求是。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王振义仍然坚持每天上午九点到实验室,每周四要到病房查房;仍然坚持上网学习和研究疑难杂症。

    一段让贤的故事更是早已传为佳话。

    1995年10月24日,71岁的王振义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子传给了42岁的中科院院士陈竺教授。

    还没有到届的王振义不是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早在一年前,王振义就隐隐感到如果还用原来的方式管理研究所,已经赶不上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脚步。同时,海外归来的昔日弟子陈竺的成长又让他欣喜不已,为了血液所的长远发展,他下定决心让这个有活力、有前途的年轻人来接班。

    而这位接班人从此起步,一步步走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雷 宇 实 习 生 甘 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15日 02 版

师昌绪:为国作贡献是人生第一要义
王振义:科学不能夸大 研究需要等待
妇产科大夫是幸福的职业
明确工作责任 狠抓工作落实
温家宝的讲话
中央党史研究室 新闻出版总署座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服务青年激活非公企业团组织
2010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