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师昌绪:为国作贡献是人生第一要义

本报记者 雷 宇 实 习 生 甘 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5日   02 版)

    2010年夏天,中国工程院材料学部一次联欢会上,一位90岁高龄的科学家唱起一首儿歌:“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老者脸上洋溢着的欢乐感染着在场所有的人。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说起老校友半年前这个温馨的小细节,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傅恒志院士感慨不已。

    在46年前的一次高温合金学术会议上,傅恒志认识了比他年长5岁的师昌绪。从此,两人亦师亦友,深厚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样让他感佩的是师昌绪用一生践行的那句座右铭:“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今天,这位执著于“人生第一要义”的老人登上了国家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

    师昌绪出生于1920年11月,河北徐水人。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中国刚成立时,师昌绪和另外34位“红色学者”一起,经过几番周折才登上从旧金山开往香港的克里夫兰号客轮。临行前,他的导师用很高的职位和报酬极力挽留他,师昌绪平静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

    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曾撰文评述师昌绪的这一段经历:“当年和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的惶恐、对中华民族的欺凌的斗争,更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自称当年“又邋遢,又听话,没脾气”的“师家老七”把中国材料事业发展的大旗一扛就是50年。

    1964年的一个秋夜,师昌绪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来者是我国航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荣科,他给师昌绪带来一道难题:“我们准备在新一代喷气式飞机发动机中使用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这叶片就仰仗你们了!”

    此前只有美国成功掌握了铸造空心叶片的技术,但制造材料、工艺严格保密。

    新型飞机就等着靠自己的研究成果插翅上天。受命于危难,师昌绪组织带领上百名科技人员,不分昼夜地投入到辛勤的工作中。终于,第一台铸造空心叶片装机试车成功,发动机的进气温度一下子提高了100℃。

    从承接任务到完成技术攻关,他们只用了短短1年时间,而同样的工作,在当时的战后强国英国却用了8年。

    对于当时的“师家军”而言,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至今给人留下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一个故事屡屡被人提及——1986年,师昌绪挺身而出,把中国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负责人团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中国材料联合委员会。其间,需要的不仅是号召力、勇气,更多的是细致繁重的付出。

    让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守新难以忘怀的是,研究生毕业的他要求返回山西工作,师昌绪却勉励他继续深造,“如果因为读书期间工资低,可以从我的工资中拿出一些给你补贴家用。”

    临别时,师昌绪将一支早年从美国带回来的派克笔送给学生:“用它写出好文章,学无止境。”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雷 宇 实 习 生 甘 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15日 02 版

师昌绪:为国作贡献是人生第一要义
王振义:科学不能夸大 研究需要等待
妇产科大夫是幸福的职业
明确工作责任 狠抓工作落实
温家宝的讲话
中央党史研究室 新闻出版总署座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服务青年激活非公企业团组织
2010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