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指尖滑动屏幕便可获取海量信息,但碎片化的“浅阅读”如同速食,能果腹却难滋养心灵。
这让我想起柴窑烧制紫陶的过程——窑火昼夜不熄,温度精准把控,急不得,也省不得。深度阅读亦如是:它要求我们放下即时反馈的诱惑,在书页的翻动中,与作者的思想缓缓交融。
纸质书的质感,是数字化无法替代的。建水紫陶的触感温润如玉,而一本好书同样有“肌肤之亲”。墨香与陶土的气息,皆是时光沉淀的馈赠。在“小小传承人”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触摸古籍、临摹碑帖,他们惊叹:“原来‘书香’真的是一种味道!”这种体验,恰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唯有亲身感受,方知何为“敬畏”。
非遗的传承讲究“活态性”,阅读亦然。
近年来,我的提案建议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课程,正是希望以阅读为舟,载年轻人驶向传统的深流。在建水,我们以紫陶为载体,开设“典籍中的技艺”读书会,将《诗经》的草木纹样刻入陶器,让《茶经》的烹茶之道化作壶型设计。这种跨界,让古籍不再是故纸堆中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
有人问: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意义何在?我的回答是:阅读是文明的“窑变”——它让知识在高温中淬炼,让思想在交融中新生。正如建水紫陶的窑变釉色,每一抹斑斓皆是偶然与必然的交响。
我想对青年朋友说:无论时代如何疾驰,请为阅读留一片净土。
在传习工坊的夜晚,我常与学徒围炉夜话,读一首陶渊明的诗,品一段《天工开物》的记载。火光跃动间,文字与陶泥悄然共鸣。这种场景,让我想起木心先生的话:“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我想说:“此刻慢,一书一器,足以安顿灵魂。”
愿我们以书为伴,在时光的窑火中,与文字共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 田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