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长大,高中后到美国读书,习惯了粤语和英文环境。但现在的我,却是家族里唯一会说普通话的成员。2006年,我被推荐到国家行政学院参加国情研习班。虽然当时香港已经回归近十年,但我就像大多数香港年轻人一样,对“祖国”的了解几乎为零——香港新界以北,跨过罗湖桥对我们来说就算北方了。

  在“国情班”学习时,我甚至需要借助同学的翻译和字典,才能听懂授课内容。尽管如此,在这么一个语言、习惯都带给我全新体验的环境中,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天安门广场的国歌在耳畔响起的时候,我心中泛起强烈共鸣——这是文化、血脉深处的召唤。

  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过往求学时本应重点学习,但因时代、环境原因而缺失的国家历史、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和成就,感受到了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和伟大。我也更加明晰、强化了“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感情鼓舞我,推动我,吸引我,要真正了解祖国,和她建立联系,读懂她的历史和文化。

  于是我一字一句开始阅读,学习内地的文化和习惯,学说普通话,日复一日地努力,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直到如今能顺畅地与内地企业家、青少年们交流,更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自己与祖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如今回想从香港出发,走向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这些年的经历,这段学习普通话、熟悉中文阅读的过程,确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段宝贵的成长旅程。

  幸运的是,数字化技术让万卷书触手可及,进一步降低了过往语言环境的壁垒,也为我们接触和理解深度内容提供了更多便利;人民政协履职平台的委员读书群也为我们筛选和提供了更加丰富充实的交流机会和阅读资源,我因此受益匪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创会主席、锡兰集团董事长 凌俊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