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与电子书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尽管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但我自己仍偏爱纸质书的“心流体验”,纸质书的触感和不被手机干扰的专注感,让人更容易沉浸于文字世界。而电子书更多扮演着高效筛选信息的角色,比如通勤时听书、快速浏览电子版,能帮助人们在海量书籍中精准选择值得深读的作品。
我发现,在青少年的阅读生态中,短视频等快消文化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模式,即时满足的娱乐方式挤压着他们的深度阅读空间。短视频可能是很多人解压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方式。压力与娱乐形成恶性循环——课业负担越重,青少年越倾向通过刷手机解压,而国家推行的“双减”政策正是打破这一怪圈的破局之举。
在我看来,其实深度阅读是比刷手机更好的减压方式。如果体会过阅读时的忘我状态和内心的宁静,就不会觉得短视频是最好玩的。但是,不是人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快乐。这需要从培养青少年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入手。
如何激发青年群体沉下心思多读书,塑造深度阅读习惯?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孩子们自发自主阅读的唯一途径。当年轻一代在兴趣驱动下建立起深度阅读的定力,自然能懂得如何善用不同阅读载体:纸质书守护着文明传承的庄重感,电子书拓展着知识传播的普惠性。这种选择智慧的形成,正源于家庭引导下的自主阅读体验、学校营造的浓厚阅读环境以及社会建设的多元阅读场景的共同滋养。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当青少年既能在墨香中感受文明的厚重,又能借数字技术拓宽认知边界,这种兼容并蓄的阅读素养,终将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呈宣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周荃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