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诗歌:人人可诗,诗为人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8版)
一个文化群体正在被培育,他们释放的创造力,将会是全民诗歌的创造力,最终会带来诗歌的繁荣。
——————————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身影,还是城市地铁的匆匆背影,无论是边疆哨所的风雪,还是外卖小哥手机里的家书——你读到了吗,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如今都成为诗的一篇。专业诗人与业余爱好者同台朗诵,外卖员、厨师、农民、工人、学生、教师都是主角——你发现了吗,这些你我身边的普通人,现在都有了写诗的勇气和“天赋诗权”。
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新大众”的精神内核,正是“人人可诗,诗为人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大众文艺范畴中的诗歌,“新”在哪里?
李少君:这些年来,文学在有些时候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比如说,为写作而写作,为修辞而修辞,这也是产生很多抄袭问题的原因之一。新大众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了诗歌的本质,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有生活、有人生,然后有感而发,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古人称之为触景生情,或者说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景”,其实就是一种现场感。
新大众诗歌的诞生与发展,有其鲜明的社会背景:首先是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教育的普及,带来文化的普及、诗歌的普及。其次是新的技术。曾经的文学体制是比较“精英化”的、分层级的,但现在有了新媒体、新的传播渠道,诗歌可以直接在网络传播。最后是新的意识,包括文化自信、平视世界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你的观察,近年来,新大众诗歌呈现怎样的面貌?
李少君:以中国诗歌网为例,这个网站创立于2015年,迄今已有10年。很多新大众诗歌的代表人物,包括王计兵、温雄珍等,都是中国诗歌网早期的活跃分子。这个网站规则简单,只要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自己发表作品,目前,已有60多万注册用户,每天会更新3000多首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诗歌写作已经普及化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约10年前,“工人诗歌”也曾受到关注,后来又渐渐沉寂。现在的“新大众文艺”中,诗歌又占到很大比例,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差异是什么?
李少君:工人诗歌的沉寂有一些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打工潮”的退却。过去的工人诗歌比较集中在南方,比如东莞,曾经有那么多的打工者,后来因为当地产业升级、转换等,这个群体就会减少、转移。过去的工人诗歌集中在制造业,新大众诗歌的作者就分散到了各行各业。
工人诗歌兴起时,互联网发展尚早。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网络论坛可以发表作品,但文学体制还是牢牢掌握着话语权。现在则不同,很多出名的诗人,客观来说并不是传统的文学期刊发现的,而是在新媒体传播中“出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大众文艺强调大众,而诗歌常被视为高雅艺术,如何看待和处理诗歌的“精英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
李少君:从《诗经》的“国风”到汉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二为”方向到新时代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真正的诗歌始终与大众同频共振。
我们倡导的新大众诗歌,正是要打破圈子化、小众化的封闭状态,让诗歌从象牙塔走向街头的烟火人间,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变为共情的深情吟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大众文艺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是否形成了一些新的审美趋向?
李少君:新大众文艺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最大的特征就是质朴,也许有些粗糙,但绝对有冲击力。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真实生活、诗人的人生体悟。一首好的诗,背后一定是能说出故事的。文学有一个特点,每到一定时候,就要回到源头重新审视。当AI出现后,有故事的人类面对没有故事的AI,可能文学的评判标准就需要被重估。
比如,有人认为王计兵的诗比较粗糙,但我认为他作为一个诗人是成立的、他的诗是成立的,因为它符合诗歌的本质;而且,他的语言是能唤起共情的,也许个别表达是公共化的,但里面有他的个人化的体验。
我经常说,诗人实际上属于比较自我的,因为诗歌本身的主体性比较突出,诗人有时候就会走向一种自恋,或者说自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是指认识水平、心灵品位和精神层次,这是可以通过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学习提升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家普遍看到大众在创作诗歌,那大众是否在阅读诗歌?阅读对新大众诗歌来说是什么意义?
李少君:之前调侃诗人有一个说法: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我反对,这个在逻辑上就不成立——写诗的人肯定也看诗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肯定会在未来影响文学生态的方向,对读者来说,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升阅读水平;对同样是读者的创作者来说,也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升创作水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8版
一个文化群体正在被培育,他们释放的创造力,将会是全民诗歌的创造力,最终会带来诗歌的繁荣。
——————————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身影,还是城市地铁的匆匆背影,无论是边疆哨所的风雪,还是外卖小哥手机里的家书——你读到了吗,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如今都成为诗的一篇。专业诗人与业余爱好者同台朗诵,外卖员、厨师、农民、工人、学生、教师都是主角——你发现了吗,这些你我身边的普通人,现在都有了写诗的勇气和“天赋诗权”。
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新大众”的精神内核,正是“人人可诗,诗为人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大众文艺范畴中的诗歌,“新”在哪里?
李少君:这些年来,文学在有些时候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比如说,为写作而写作,为修辞而修辞,这也是产生很多抄袭问题的原因之一。新大众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了诗歌的本质,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有生活、有人生,然后有感而发,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古人称之为触景生情,或者说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景”,其实就是一种现场感。
新大众诗歌的诞生与发展,有其鲜明的社会背景:首先是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教育的普及,带来文化的普及、诗歌的普及。其次是新的技术。曾经的文学体制是比较“精英化”的、分层级的,但现在有了新媒体、新的传播渠道,诗歌可以直接在网络传播。最后是新的意识,包括文化自信、平视世界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你的观察,近年来,新大众诗歌呈现怎样的面貌?
李少君:以中国诗歌网为例,这个网站创立于2015年,迄今已有10年。很多新大众诗歌的代表人物,包括王计兵、温雄珍等,都是中国诗歌网早期的活跃分子。这个网站规则简单,只要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自己发表作品,目前,已有60多万注册用户,每天会更新3000多首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诗歌写作已经普及化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约10年前,“工人诗歌”也曾受到关注,后来又渐渐沉寂。现在的“新大众文艺”中,诗歌又占到很大比例,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差异是什么?
李少君:工人诗歌的沉寂有一些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打工潮”的退却。过去的工人诗歌比较集中在南方,比如东莞,曾经有那么多的打工者,后来因为当地产业升级、转换等,这个群体就会减少、转移。过去的工人诗歌集中在制造业,新大众诗歌的作者就分散到了各行各业。
工人诗歌兴起时,互联网发展尚早。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网络论坛可以发表作品,但文学体制还是牢牢掌握着话语权。现在则不同,很多出名的诗人,客观来说并不是传统的文学期刊发现的,而是在新媒体传播中“出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大众文艺强调大众,而诗歌常被视为高雅艺术,如何看待和处理诗歌的“精英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
李少君:从《诗经》的“国风”到汉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二为”方向到新时代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真正的诗歌始终与大众同频共振。
我们倡导的新大众诗歌,正是要打破圈子化、小众化的封闭状态,让诗歌从象牙塔走向街头的烟火人间,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变为共情的深情吟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大众文艺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是否形成了一些新的审美趋向?
李少君:新大众文艺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最大的特征就是质朴,也许有些粗糙,但绝对有冲击力。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真实生活、诗人的人生体悟。一首好的诗,背后一定是能说出故事的。文学有一个特点,每到一定时候,就要回到源头重新审视。当AI出现后,有故事的人类面对没有故事的AI,可能文学的评判标准就需要被重估。
比如,有人认为王计兵的诗比较粗糙,但我认为他作为一个诗人是成立的、他的诗是成立的,因为它符合诗歌的本质;而且,他的语言是能唤起共情的,也许个别表达是公共化的,但里面有他的个人化的体验。
我经常说,诗人实际上属于比较自我的,因为诗歌本身的主体性比较突出,诗人有时候就会走向一种自恋,或者说自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是指认识水平、心灵品位和精神层次,这是可以通过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学习提升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家普遍看到大众在创作诗歌,那大众是否在阅读诗歌?阅读对新大众诗歌来说是什么意义?
李少君:之前调侃诗人有一个说法: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我反对,这个在逻辑上就不成立——写诗的人肯定也看诗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肯定会在未来影响文学生态的方向,对读者来说,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升阅读水平;对同样是读者的创作者来说,也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升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