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写完一本书,都感觉自己重新生长了一遍,也希望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能重新生长一遍。
——————————
在王柳云的第一部作品里,她将自己的前半生归纳为“青芥人生”。青芥指青萝卜、青榨菜,她在书中写道:“它平凡到不被想起,但又内含辛辣、倔强与坚毅,去病抗逆为家常便饭,由来那么简单且执着生生不息。”
作为一个从“泥土”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像是石缝里的种子,身上既有“与土地相连”的自然质朴,又有“破土而出”的勇敢坚韧。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王柳云。
从小生活在乡村,王柳云对于自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小时候看见一块石头、一点阳光,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我愿意一整天坐在沙滩或草地上,对着一株草也可以看半天。这是一种天性,我一定要把我看到的画出来、写出来。”
闲暇时,王柳云喜欢在客厅窗边侍弄花草,让自己沐浴在阳光里。如今的王柳云,允许自己“被阳光晒透”。可对于曾经的她而言,阳光也有照不见的角落。在《青芥人生》中,她曾描述自己经历了“黑暗的少年时代”。
1966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农村,清贫的家境、父亲的残疾与母亲的严苛,让她从小习惯独立,也锤炼了坚韧的品格。在困顿的岁月里,她做过很多工作,服务员、保洁员、工人……她用劳动为自己赚取踏实的生活,而读书是她“修补灵魂”的方法。
王柳云热爱读书,尤其热爱古典文学,视传统文化为珍宝。“要从经典中汲取养料。”她说,自己曾读《红楼梦》残卷读到“不舍得放手”,能对书中典故信手拈来,也读《史记》《春秋》《诗经》。王柳云在书中写道:“读《诗经》里的故事,我感觉自己的烦恼都消耗殆尽了。”她信奉“读书是为了明理”,而读书,也能改变命运。
正因如此,王柳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求知若渴”。年少时,她从县城破旧的图书馆借阅《童年》《我的大学》等书。后来,实在没办法读书的时候,她坦言“自己曾拿着女儿的一本《新华字典》读了一阵”。“一开始读书是无意识的。”王柳云说,“后来我慢慢地形成了一些认知,发现读书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读书的过程像是在与人‘对话’。”
读书同时孕育了王柳云的“文学生命”,写作,是她为凿穿“生活壁垒”而寻到的另一个“出口”。“要感谢我多年的经历,我才能够深层次地理解那些人生的境遇。”或许正因自己亲身经历过,她才能写出那样一个充满磨难而始终生机盎然的“人间”。
在王柳云笔下的“人间”里,每一个人物都灵动、鲜活,有着丰满的血肉,扎根现实的土壤。她将自己称为“小人物”。“我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我不可能写一个大人物出来。”王柳云说。在《走过那片海》中,她着墨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今年年底,她即将出版的新书《花飞》同样也观照“小人物”的命运。“在这本书里我写了12个非虚构的小人物,包括我的母亲、姑妈、姐姐、邻居等人,他们都生活在农村。我写他们经历的酸甜苦辣,写他们怎样度过艰难的日子。”
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了王柳云这位“素人作家”。除了那些与王柳云有着相似境遇的人,很多年轻人也从王柳云的作品中受到鼓舞。在《青芥人生》的评论里,有网友将王柳云称为“精神贵族”,有人写道:“她的人生,低落至尘埃也唱着歌,再开出花来。”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在谈到“新大众文艺”时所说:“生活直接介入文艺,文艺深刻介入生活。”王柳云的创作源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
王柳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递力量:“我希望让作品里面那些痛苦的人、活在最底层的人‘走出来’。我每写完一本书,都感觉自己重新生长了一遍,也希望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能重新生长一遍。”
走出来后,又该如何?“像蜗牛一样活着。”王柳云说,“以前我很讨厌蜗牛,总觉得蜗牛很弱小。但现在我太喜欢蜗牛了,虽然它背着沉重的壳,穷困潦倒,但它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自在又干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欣雨 记者 蒋肖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8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