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跨越山河”,实现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和互鉴?在第十七届文化中国讲坛上,美国汉学家、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与美籍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柯伟业分享了他们的答案。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在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重要的是“求同存异”。“需要找到一扇走近中国文化的‘窗口’。”史瀚文表示,“敦煌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窗口’,因为它融合了多种文化——中国、波斯、印度、中亚,甚至希腊的元素。对于西方人而言,敦煌文化非常独特,却又并非完全陌生。”

  在讲坛上,史瀚文介绍了他近期的研究:中国与中亚的画像中具有相似的手姿,形成“跨越山河”的文化共鸣。“中国北魏时期的宫廷文化与中亚之间存在联系,他们使用类似的手姿来彰显地位与神圣王权。”史瀚文表示,“尤其在表现宫廷仪式与饮酒文化的场景中,手姿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尽管一些观念发端于不同地域与文化,但其中可以找到许多共通点:缘起虽异,然“殊途同归”。柯伟业指出:“在西方艺术中同样存在对内心的观照。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教堂中的观众、艺术家与神职人员,会通过‘冥想’、图像志等象征符号来激发宗教情感,并凝聚人的心念。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中所运用的‘观想’‘收心’‘坐忘’等方法有相通之处。”在他看来,“传统艺术形式能够‘养育’人,使人在多重压力与浮躁的现实环境中重新回到一种更真实、更‘本质’的状态。”他认为,如今的人们依然可以在与中国经典艺术的对话中,从气韵、笔墨之间重新触及内在的安定与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质地,与中国故事交织的同时,也凝结为一种“中华智慧”。柯伟业认为:“中国文化属于全人类,它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而绝非排他的。”正因如此,他相信,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也许能够为当下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别样的视角。

  当文化之间有了走近彼此的“窗口”,还需要建立起“桥梁”,才能真正抵达彼此。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建立对话的“桥梁”?史瀚文认为,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媒介”,并激发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好奇心。

  柯伟业最初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源自一种“内心感召”。在美国念高中时期,他偶然接触到宋代绘画,从其笔墨中“感受到直接的视觉震撼”,被其灵动的表现深深吸引,同时也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品格所着迷。这使他生出“走入画中”的强烈愿望,恳切地想探索画作背后的世界观与精神内核。

  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激发“好奇心”?史瀚文和柯伟业都表示,这富有挑战性,却也是自己努力的目标。“在敦煌,我始终有一种敬畏感,但传达这种感觉非常困难。”史瀚文说,“因此,我的使命就是找到合适的语言、工具,或许是一本书,抑或是一部电影来使人们产生好奇心,想亲自来看看这个了不起的地方。”

  2024年,史瀚文曾在莫高窟发现了一幅与达·芬奇名作颇为神似的图像,他试图“利用这一发现将自己眼中那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迹传达出去”。“因为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谁,通过一些人们熟悉的术语或名字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史瀚文表示。

  建立起“桥梁”之后,还需要合适的语言,才能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魅力。史瀚文认为,这“关乎于文化的转译”。东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这带来了一个重要挑战:如何让中国文化易于被外国人接近和理解?“我绝不想简化一种文化,我认为必须确保人们理解其复杂性,因为复杂性本身是一种美,但这绝非易事。问题在于如何把握平衡,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需要耐心。”史瀚文说。

  当具备了对话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营造更多对话的空间与机遇。“丝绸之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文化交流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史瀚文表示,“在如今互联网和数字交互的时代,我们有时缺乏面对面的真实接触,而文化‘对话’恰恰需要真实的互动。因此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文化中国讲坛这样的活动,让人们能齐聚一堂,面对面地交谈、倾听,真实的‘对话’能催生创造力,促进思想的传播。”

  在柯伟业看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可以推动共同进步,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果单从一种文化的视角剖析它所承载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和盲点;如果我们将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中,有了更多参照后,我们可以发掘更多的信息和角度。”柯伟业表示,“对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它能够让我们借助‘他山之石’,对一个文化元素或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只是片面地了解。”

  “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另一种文化虽然不易,但却是我的使命。”史瀚文说。他将“以此为己任”,为东西文化搭建交流、对话的“桥梁”。柯伟业则表示,自己将“继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以期更完整地呈现中国艺术与思想多元融合的智慧图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第十七届文化中国讲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心融古今 理启新程——科学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欣雨 记者 余冰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