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年文脉 解青年心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7版)

武夷山,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更因理学宗师朱熹“琴书五十载”而成为彪炳史册的“朱子故里”。11月22日,以“心融古今 理启新程——科学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文化中国讲坛在此举办。本届讲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多位文化大家与知名学者登坛开讲,于山水之间,共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当代青年面临的精神困惑、成长压力与价值追寻,提供深邃的东方智慧与切实的人生方案。
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我们相聚于此,是“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虔敬之心”,并期望各位专家学者“以学术为桥联结古今智慧,以科学为钥破解心灵密码”。

固本培元:在文化根基中寻找心灵锚点
当青年一代在变革的浪潮中感到迷茫时,回归文化的根脉,成为安顿身心、建立认同的起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以一场古诗词的吟诵与赏析,为讲坛铺开了充满诗情与哲思的画卷。从白居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闲适温情,到范仲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对武夷茶由衷的赞美,再到朱熹“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的悠远意境,诗歌之美,与武夷茶香一样醉人。
程郁缀教授着重阐释了朱熹诗作中的深刻哲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被反复吟咏。程教授指出,这些诗句超越了文学审美,直指人心修养与认知提升的层面,形象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青年唯有不断为自我的精神世界引入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保持思想的开放与活力,方能突破认知的困局,涤荡心灵的尘埃,获得“中流自在行”的从容与力量。
这种对文化根基的守护与活化,同样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思考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保护“非遗”的终极目的,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为了“在生活当中把它运用好,利用好”。让“非遗”从“热”的表象走向“活”的传承,关键在于与青年的日常生活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为青年构建文化身份认同、抵御精神虚无提供坚实的载体。
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及其所蕴含的普世智慧,也日益吸引着全球学者的目光。美国汉学家、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带来的讲座《跨越山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明对话与互鉴》,从历史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恢宏画卷,揭示了文明对话对于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美籍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柯伟业则围绕《从心而跃然:中国绘画中的内省本源》主题,深入分析了“心学”与中国绘画艺术之间的深刻连接,从艺术史的层面展现了中国人向内探求心性的传统。他们的研究从全球视野与艺术维度共同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不仅属于过去,更具备与世界对话、抚慰现代人心灵的普遍价值与当代活力。

修心砺性:传统智慧锻造心理韧性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即如竹般“弯曲而不折断”的复原能力,成为青年应对人生风浪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傅小兰以“生命如竹”为题,阐述了如何从中国文化意象中汲取“弯曲与复原的智慧”。她精妙地区分了“低心理韧性的人就像‘玻璃’,外表坚硬,但受到足够大的冲击时,会瞬间破碎”,而“高心理韧性的人像‘竹子’,看似柔软,随风弯曲,但拥有极强的韧性和深扎的根系。在暴风雨中,它可能会被压弯,但风雨过后,它能迅速弹回,甚至生长得更加粗壮”。由此,她提出了“修竹四法”:以“空心”虚心涵容情绪,以“有节”坚守价值边界,以“深根”联结社会支持,以“破土”实现逆境成长。傅小兰强调,锻造心理韧性,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永远不受伤的“硬汉”,“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在的人”,“活得更从容”“活得更开放”“活得更智慧”。
这一理念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兴华基于实证的正念干预研究不谋而合。他和团队开发的“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修心智慧与现代心理学技术,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证实,通过系统练习提升“痛苦容纳力”和“认知灵活性”,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桦教授,则从中国文化修身的静观传统的历史脉络出发,讨论在人工智能弱关系的背景下,怎样长出强关系的连接,重点分享了“默照与觉知”,作为调整身心与时间关系的独特智慧。她深入剖析了“默”与“照”:“默”是“止歇、放下,保持心灵的清净无染”;“照”是“如镜之映物,水之映景,如实地觉察身心、思虑与外境”。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两种应对生命焦虑的叙事模式:“默照”的时间叙事,是“时间无始无终,无往无来”,让人穿透、超越线性时间的束缚,逐步将自我消融;而“觉知”的时间叙事,则是面对线性时间“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但将生命“锚定于‘现在’”。她指出,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的修身功夫能帮助生命个体更好地理解生命过程,构建生活的意义感。这两种时间模式能帮助青年“不顺延过去的遗憾失望,不延伸未来的担忧恐惧”,在不确定性中实现情绪的进化,在压力下持续成长,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住,保持人性的温度与身心的定力。

知行合一:积极心态与入世担当
传统文化的修养,最终要导向积极人生观的建立与现实生活的积极投入,实现从“心随境转”到“以心转境”的超越。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科学体系中重新焕发生机,帮助青年修炼出一种根本的乐观,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
这种积极心态的培育,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知与务实行动之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系教授刘俏从经济学视角,为青年理解时代发展与个人困境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他在解读“十五五”规划时指出,“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推动经济转型、构建强大国内市场的核心环节。他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回答了关于“安贫乐道”的提问,对“躺平”和“卧倒”给出了一个精妙的区分:“‘躺平’是较消极的;‘卧倒’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卧倒时)我眼睛是看着前方、看着未来的,是积极地寻找机会的状态。”他鼓励青年以“卧倒”而非“躺平”的姿态,在面对住房等现实压力时,一方面看到“房地产市场到了一个可能需要作结构性调整的时候”,另一方面将挑战视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共同解决的课题,保持积极蓄力、待机而发的姿态。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从中国哲学的至高维度,阐释了“忧患意识”与“忘我”精神对于塑造强韧人格的根本价值。他紧扣《周易》传统,深刻解读了“忧”与“悔”这两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忧’是指向未来的创造。”杨立华说,这正是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传递的积极入世精神。他进一步指出,由“忧”与“悔”结合所产生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深层忧患意识,是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之一。
在讲坛的“武夷问道”对话环节,主持人白岩松与彭凯平、刘兴华、傅小兰、李桦等心理学大家,就“传统智慧如何应用于现代心理学实践”“年轻人怎样实现身心健康”等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进一步激发了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

讲坛的思想光芒,也照进了实践者的工作。武夷山市崇安小学副校长王晓燕在采访中表示,她正尝试将学校的国家级非遗“剪纸”特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武夷山文化专班综合办副主任彭小斌则认为,讲坛的智慧与武夷山正着力弘扬的朱子文化高度契合,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层指导。而武夷山茶人叶灿则动情地说,这次盛会让她感受到“盛世文心”的勃发,未来她将继续通过茶这一文化载体,让更多人“由艺入道”,感受中华文化“以小见大,浅处渐深”的魅力。
山蕴千理,水润万情。文化中国讲坛在武夷山的举办,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启示当代青年,当面对经济增长的焦虑、个体存在的迷茫时,我们不仅可以求助于现代科学与心理学,更能回望身后绵延千年的文脉传统。从朱熹的“源头活水”中汲取认知的动力,从儒家的“忧患弘毅”中锻造担当的勇气。
这或许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这个时代青年最宝贵的力量——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既能“向内”安顿身心,更能“向外”顶天立地,最终写好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人”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7版
武夷山,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更因理学宗师朱熹“琴书五十载”而成为彪炳史册的“朱子故里”。11月22日,以“心融古今 理启新程——科学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文化中国讲坛在此举办。本届讲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多位文化大家与知名学者登坛开讲,于山水之间,共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当代青年面临的精神困惑、成长压力与价值追寻,提供深邃的东方智慧与切实的人生方案。
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我们相聚于此,是“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虔敬之心”,并期望各位专家学者“以学术为桥联结古今智慧,以科学为钥破解心灵密码”。
固本培元:在文化根基中寻找心灵锚点
当青年一代在变革的浪潮中感到迷茫时,回归文化的根脉,成为安顿身心、建立认同的起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以一场古诗词的吟诵与赏析,为讲坛铺开了充满诗情与哲思的画卷。从白居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闲适温情,到范仲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对武夷茶由衷的赞美,再到朱熹“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的悠远意境,诗歌之美,与武夷茶香一样醉人。
程郁缀教授着重阐释了朱熹诗作中的深刻哲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被反复吟咏。程教授指出,这些诗句超越了文学审美,直指人心修养与认知提升的层面,形象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青年唯有不断为自我的精神世界引入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保持思想的开放与活力,方能突破认知的困局,涤荡心灵的尘埃,获得“中流自在行”的从容与力量。
这种对文化根基的守护与活化,同样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思考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保护“非遗”的终极目的,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为了“在生活当中把它运用好,利用好”。让“非遗”从“热”的表象走向“活”的传承,关键在于与青年的日常生活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为青年构建文化身份认同、抵御精神虚无提供坚实的载体。
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及其所蕴含的普世智慧,也日益吸引着全球学者的目光。美国汉学家、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带来的讲座《跨越山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明对话与互鉴》,从历史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恢宏画卷,揭示了文明对话对于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美籍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柯伟业则围绕《从心而跃然:中国绘画中的内省本源》主题,深入分析了“心学”与中国绘画艺术之间的深刻连接,从艺术史的层面展现了中国人向内探求心性的传统。他们的研究从全球视野与艺术维度共同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不仅属于过去,更具备与世界对话、抚慰现代人心灵的普遍价值与当代活力。
修心砺性:传统智慧锻造心理韧性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即如竹般“弯曲而不折断”的复原能力,成为青年应对人生风浪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傅小兰以“生命如竹”为题,阐述了如何从中国文化意象中汲取“弯曲与复原的智慧”。她精妙地区分了“低心理韧性的人就像‘玻璃’,外表坚硬,但受到足够大的冲击时,会瞬间破碎”,而“高心理韧性的人像‘竹子’,看似柔软,随风弯曲,但拥有极强的韧性和深扎的根系。在暴风雨中,它可能会被压弯,但风雨过后,它能迅速弹回,甚至生长得更加粗壮”。由此,她提出了“修竹四法”:以“空心”虚心涵容情绪,以“有节”坚守价值边界,以“深根”联结社会支持,以“破土”实现逆境成长。傅小兰强调,锻造心理韧性,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永远不受伤的“硬汉”,“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在的人”,“活得更从容”“活得更开放”“活得更智慧”。
这一理念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兴华基于实证的正念干预研究不谋而合。他和团队开发的“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修心智慧与现代心理学技术,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证实,通过系统练习提升“痛苦容纳力”和“认知灵活性”,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桦教授,则从中国文化修身的静观传统的历史脉络出发,讨论在人工智能弱关系的背景下,怎样长出强关系的连接,重点分享了“默照与觉知”,作为调整身心与时间关系的独特智慧。她深入剖析了“默”与“照”:“默”是“止歇、放下,保持心灵的清净无染”;“照”是“如镜之映物,水之映景,如实地觉察身心、思虑与外境”。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两种应对生命焦虑的叙事模式:“默照”的时间叙事,是“时间无始无终,无往无来”,让人穿透、超越线性时间的束缚,逐步将自我消融;而“觉知”的时间叙事,则是面对线性时间“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但将生命“锚定于‘现在’”。她指出,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的修身功夫能帮助生命个体更好地理解生命过程,构建生活的意义感。这两种时间模式能帮助青年“不顺延过去的遗憾失望,不延伸未来的担忧恐惧”,在不确定性中实现情绪的进化,在压力下持续成长,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住,保持人性的温度与身心的定力。
知行合一:积极心态与入世担当
传统文化的修养,最终要导向积极人生观的建立与现实生活的积极投入,实现从“心随境转”到“以心转境”的超越。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科学体系中重新焕发生机,帮助青年修炼出一种根本的乐观,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
这种积极心态的培育,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知与务实行动之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系教授刘俏从经济学视角,为青年理解时代发展与个人困境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他在解读“十五五”规划时指出,“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推动经济转型、构建强大国内市场的核心环节。他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回答了关于“安贫乐道”的提问,对“躺平”和“卧倒”给出了一个精妙的区分:“‘躺平’是较消极的;‘卧倒’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卧倒时)我眼睛是看着前方、看着未来的,是积极地寻找机会的状态。”他鼓励青年以“卧倒”而非“躺平”的姿态,在面对住房等现实压力时,一方面看到“房地产市场到了一个可能需要作结构性调整的时候”,另一方面将挑战视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共同解决的课题,保持积极蓄力、待机而发的姿态。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从中国哲学的至高维度,阐释了“忧患意识”与“忘我”精神对于塑造强韧人格的根本价值。他紧扣《周易》传统,深刻解读了“忧”与“悔”这两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忧’是指向未来的创造。”杨立华说,这正是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传递的积极入世精神。他进一步指出,由“忧”与“悔”结合所产生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深层忧患意识,是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之一。
在讲坛的“武夷问道”对话环节,主持人白岩松与彭凯平、刘兴华、傅小兰、李桦等心理学大家,就“传统智慧如何应用于现代心理学实践”“年轻人怎样实现身心健康”等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进一步激发了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
讲坛的思想光芒,也照进了实践者的工作。武夷山市崇安小学副校长王晓燕在采访中表示,她正尝试将学校的国家级非遗“剪纸”特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武夷山文化专班综合办副主任彭小斌则认为,讲坛的智慧与武夷山正着力弘扬的朱子文化高度契合,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层指导。而武夷山茶人叶灿则动情地说,这次盛会让她感受到“盛世文心”的勃发,未来她将继续通过茶这一文化载体,让更多人“由艺入道”,感受中华文化“以小见大,浅处渐深”的魅力。
山蕴千理,水润万情。文化中国讲坛在武夷山的举办,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启示当代青年,当面对经济增长的焦虑、个体存在的迷茫时,我们不仅可以求助于现代科学与心理学,更能回望身后绵延千年的文脉传统。从朱熹的“源头活水”中汲取认知的动力,从儒家的“忧患弘毅”中锻造担当的勇气。
这或许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这个时代青年最宝贵的力量——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既能“向内”安顿身心,更能“向外”顶天立地,最终写好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