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大展期间,无数观众蹲抢票、做攻略,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伯远帖》等国宝珍品的真容;天宫藻井、凤冠等式样的“文创顶流”贴满冰箱,敦煌“反弹琵琶”手办、“九色鹿”主题家居用品点亮生活空间;约上三五好友体验非遗工坊的手作乐趣,观赏越剧、国风舞剧,在焚香品茶、听雨观花中体悟雅致……近些年,国潮奔流涌动,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深度和广度影响青年,成为人们乐在其中、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
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5青年国潮趋势报告》显示,93.5%的受访青年认为国潮的兴起,会让年轻人更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九成受访青年认为会有更多国潮IP走向世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元素,通过现代设计和潮流美学进行创新——国潮自萌发之日起,就兼具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厚重与活力等多重特质。它成就于时代酝酿的文化自信,外显为个性化的审美倾向和消费选择,更饱含着人们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
“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这句开场词,道出无数国潮爱好者的由衷自豪。在时间的长河里,中华文明彰显出恒久生命力,静水流深与波澜壮阔交织,总有一个切面、一个入口,能让人为之“种草”、心驰神往。
不论是携一本古典名著游览山河湖海,在青春壮游中体悟“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开阔情怀;还是从选购非遗文创、看国漫、玩国风游戏入手,一步步深入探究传统建筑、历史掌故、锦绣纹饰……在这股潮流中,传统文化绝非只可远观的抽象概念,亦非单纯应景的点缀装饰,而是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孕育了不同面向、不同领域的文化魅力,是当下国潮热最坚实、最强大的底气。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国潮的兴起,远非简单的“复古”,而是涌动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活力。以“铜奔马”、唐代彩绘仕女俑等文物为灵感,推出创意十足的文创潮玩;从《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名画入手,以舞剧呈现天才画家的人生一隅,用喜剧诠释“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这些令人惊艳的作品背后,正是青年群体活跃的思维、旺盛的创造力。
求新求变、行动力强,向来是青年群体的鲜明特质。他们是文化基因的解码者,一群群具备历史、考古、文学等专业背景的青年,以严谨态度投入创作,从故纸堆中打捞生动掌故,悉心还原历史的肌理与温度;他们是审美语言的转译者,无论是运用现代视觉语言转译传统中国色、文化图腾与留白美学,创造出既传统又新潮的国潮美学,还是开拓技术边界,通过3D建模等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都在传统美学与当代潮流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他们更是潮流本身的定义者,他们以热爱投票、用行动发声,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也闪现着众多国潮青年的身影。“文化中国行”的探访中,他们踏着青石板路寻访非遗技艺,用短视频、播客等新媒体记录精巧的榫卯结构、灵动的苏绣针法,成为文化传承的“青春摆渡人”;“青春读行侠”的背包里,装着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探索的勇气,让千年文脉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潮玩产业中,青年设计师让萌趣造型承载文化底蕴,不仅在国内掀起收藏热潮,更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海外,彰显用创意赋能文化自信、以行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青春担当。
蓬勃发展的国潮,为文化产业创造更多可能。“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跨界融合,持续拓展文化产业的外延,催生众多文化新业态与消费场景。以非遗领域为例,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有力带动就业增收、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潮玩、游戏、影视剧等优质产品,也正扬帆出海,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获得全球消费者青睐。
国潮澎湃承文脉薪火,青春昂扬赴强国新程。迈向“十五五”新征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被摆在关键位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国潮文化与青年生活方式更自然地深度交融,进一步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以“青春中国·拥Bao未来”为主题的2025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周应运而生。青年代表畅聊对国潮品牌发展的思考与感悟,一系列特色活动充分释放社会潮流与市场机会的“转化器”效能,助力构建更具活力、更富生机、更有温度的青年国潮生态。向青年群体张开臂膀、与青春脉搏同频共振,是投资于人、投资于创造、投资于未来的务实之举,更是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国潮涌动,奔腾不息,勇立潮头的中国青年,未来可期!
本报评论员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6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