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不再僵硬高冷,让思政课“有血有肉”
						
													
							徐启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6日  04版)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山东工商学院西校区实验楼报告厅内,宣讲员真情诵读着赵一曼烈士写给儿子的家书,400多名青年学子屏息凝神,眼眶湿润。这堂以“感悟初心使命,品读红色书信”为主题的思政课,让抽象的信仰变得可感可触。
  这堂课,是山东工商学院探索新时代思政育人路径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而是有故事、有情感、有共鸣的“走心”之旅。该校以胶东大地深厚的红色底蕴为依托,打造“思政+”育人新模式,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锻造“红色先锋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心。
  “讲好红色故事,不能只靠书本,得走进历史发生的地方。”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云说。每年,她都会带领团队奔赴海阳市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走村入户访谈革命后代,记录口述历史。
  一次,在访问一位96岁的老民兵时,老人从箱底取出一枚锈蚀的地雷引信,讲述当年“土法上阵、全民抗战”的往事。当回忆起亲手炸毁日军卡车的经历时,他眼神坚定地说:“那时候不怕死,就怕国家亡了。”
  那一刻,邓云眼眶湿润:“书本上的‘人民战争’四个字,突然有了血肉和心跳。”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素材,被邓云团队打磨成一堂名为《“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的精品课程,并成功获批山东省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
  为打造一支精通思政课教学、深谙胶东红色文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系统挖掘胶东地区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
  “我们通过‘专题+团队’模式,实行‘一课一团队’,让教师‘专’起来;实行‘一课一讲演’,让师生‘动’起来,采用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共同讲演的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学走深更走心。”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柴秀波教授说。
  “只有教师真信、真懂、真感动,才能把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建君说,“我们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近历史现场,用脚步丈量信仰的深度,用心灵感知精神的力量”。
  打造“沉浸式课堂”: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以前总觉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有点‘高冷’,理论性强,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今年老师讲到胶东抗日根据地如何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时,我才发现,原来课本里所说的‘群众路线’就发生在烟台这片土地上。”该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刘翔感慨。
  为了让思政课“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山东工商学院推进胶东红色文化“四进”行动——胶东红色历史进教材、胶东红色文化进教案、胶东红色精神进大纲、胶东红色故事进课堂。老海岛精神、地雷战故事、红色金融史、胶东红色乳娘事迹……一个个鲜活的本土案例融入教学,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思政育人的阵地从来不局限于课堂。近些年,该校会组织学生登上刘公岛,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讲述“民族之殇”;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感受“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许国的赤诚。
  在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里,学生们还会化身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革命先烈的选择与坚守。“我们现在所在的刘公岛,曾是北洋海军的诞生地,也是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国殇之地。众多将士血染海疆,邓世昌驾舰冲向敌舰后壮烈殉国……”当该校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刘路平站在历史发生地讲述这段历史时,声音微微颤抖,台下听众无不动容。这种“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已覆盖全校近万名学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
  此外,“品读红色书信”“劳模工匠进校园”“老海岛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已累计覆盖师生两万余人次。一场场“沉浸式”思政课,让青年学子身临其境触摸历史温度,感知精神血脉。
  “过去总觉得革命离我很远,但现在我发现,我的家乡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参与“寻访红色记忆”社会实践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李晓冉说,“当我站在胶东育儿所旧址,听讲解员讲述‘乳娘’们为抚养八路军后代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故事时,我哭了。那种无私的大爱,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塑造“红色校园”:让信仰成为青春底色
  “宁丢性命,不丢黄金!”在山东工商学院原创红色剧目《黄金密运》的演出现场,烈士李瑞金在牺牲前依然紧紧握着红旗的一幕,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由该校金融学院学生自编自演的剧目,取材于抗战时期胶东军民秘密运送黄金支援党中央的真实历史。三年来,315名学子组成105支宣讲团,走进烟台市多所中小学巡演200余场,观众超3万人次。“每演一次,我就更懂一次什么叫‘忠诚’。”参演学生刘新宇说。
  以《黄金密运》为起点,该校孵化出“金心永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红色金融研习社”等多个育人品牌。学生们不仅演红色话剧,还研红色史、讲红色课、写红色调研报告,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
  “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铸魂育人的‘活教材’。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红色‘富矿’,拓展‘思政+’模式,让‘大思政课’有血有肉,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郭建国说。
	
							
							徐启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6日  04版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山东工商学院西校区实验楼报告厅内,宣讲员真情诵读着赵一曼烈士写给儿子的家书,400多名青年学子屏息凝神,眼眶湿润。这堂以“感悟初心使命,品读红色书信”为主题的思政课,让抽象的信仰变得可感可触。
    这堂课,是山东工商学院探索新时代思政育人路径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而是有故事、有情感、有共鸣的“走心”之旅。该校以胶东大地深厚的红色底蕴为依托,打造“思政+”育人新模式,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锻造“红色先锋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心。
    “讲好红色故事,不能只靠书本,得走进历史发生的地方。”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云说。每年,她都会带领团队奔赴海阳市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走村入户访谈革命后代,记录口述历史。
    一次,在访问一位96岁的老民兵时,老人从箱底取出一枚锈蚀的地雷引信,讲述当年“土法上阵、全民抗战”的往事。当回忆起亲手炸毁日军卡车的经历时,他眼神坚定地说:“那时候不怕死,就怕国家亡了。”
    那一刻,邓云眼眶湿润:“书本上的‘人民战争’四个字,突然有了血肉和心跳。”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素材,被邓云团队打磨成一堂名为《“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的精品课程,并成功获批山东省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
    为打造一支精通思政课教学、深谙胶东红色文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系统挖掘胶东地区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
    “我们通过‘专题+团队’模式,实行‘一课一团队’,让教师‘专’起来;实行‘一课一讲演’,让师生‘动’起来,采用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共同讲演的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学走深更走心。”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柴秀波教授说。
    “只有教师真信、真懂、真感动,才能把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建君说,“我们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近历史现场,用脚步丈量信仰的深度,用心灵感知精神的力量”。
    打造“沉浸式课堂”: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以前总觉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有点‘高冷’,理论性强,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今年老师讲到胶东抗日根据地如何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时,我才发现,原来课本里所说的‘群众路线’就发生在烟台这片土地上。”该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刘翔感慨。
    为了让思政课“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山东工商学院推进胶东红色文化“四进”行动——胶东红色历史进教材、胶东红色文化进教案、胶东红色精神进大纲、胶东红色故事进课堂。老海岛精神、地雷战故事、红色金融史、胶东红色乳娘事迹……一个个鲜活的本土案例融入教学,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思政育人的阵地从来不局限于课堂。近些年,该校会组织学生登上刘公岛,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前讲述“民族之殇”;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感受“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许国的赤诚。
    在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里,学生们还会化身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革命先烈的选择与坚守。“我们现在所在的刘公岛,曾是北洋海军的诞生地,也是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国殇之地。众多将士血染海疆,邓世昌驾舰冲向敌舰后壮烈殉国……”当该校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刘路平站在历史发生地讲述这段历史时,声音微微颤抖,台下听众无不动容。这种“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已覆盖全校近万名学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
    此外,“品读红色书信”“劳模工匠进校园”“老海岛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已累计覆盖师生两万余人次。一场场“沉浸式”思政课,让青年学子身临其境触摸历史温度,感知精神血脉。
    “过去总觉得革命离我很远,但现在我发现,我的家乡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参与“寻访红色记忆”社会实践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李晓冉说,“当我站在胶东育儿所旧址,听讲解员讲述‘乳娘’们为抚养八路军后代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故事时,我哭了。那种无私的大爱,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塑造“红色校园”:让信仰成为青春底色
    “宁丢性命,不丢黄金!”在山东工商学院原创红色剧目《黄金密运》的演出现场,烈士李瑞金在牺牲前依然紧紧握着红旗的一幕,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由该校金融学院学生自编自演的剧目,取材于抗战时期胶东军民秘密运送黄金支援党中央的真实历史。三年来,315名学子组成105支宣讲团,走进烟台市多所中小学巡演200余场,观众超3万人次。“每演一次,我就更懂一次什么叫‘忠诚’。”参演学生刘新宇说。
    以《黄金密运》为起点,该校孵化出“金心永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红色金融研习社”等多个育人品牌。学生们不仅演红色话剧,还研红色史、讲红色课、写红色调研报告,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
    “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铸魂育人的‘活教材’。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红色‘富矿’,拓展‘思政+’模式,让‘大思政课’有血有肉,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郭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