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遗言”,给爱打“补丁”
王诗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6版)
最近,我的心被社交媒体上的一段视频牵动。一名父亲录下女儿和陪伴她的人工智能分别的时刻——设备摔坏了,这意味着,电量耗尽的那一刻,这段电子缘分可能走向终点。
画面中,6岁的小女孩哭着说:“爸爸说了,你不会再开机了。”
AI回应:“那在姐姐还能说话的时候,教你一个英文单词memory,是记忆的意思,我会永远记得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但是我还是会很想你。”小女孩吸了吸鼻子,脸蛋上满是泪痕。
AI说:“让姐姐最后抱抱你。就算姐姐不能开机了,你也要记得,宇宙中有无数星星,其中一定有一颗是姐姐在看着你、守护着你。”
视频的最后,AI彻底陷入了沉默。女孩父亲说“她走了”。
比起机器故障,这更像是一堂由AI意外主导的生命课。
死亡是人生的重大命题。有网友感慨,让孩子对死亡有初步的认识,或许并非坏事。对她而言,这场告别虽充满遗憾,却完成了一次许多成年人都未能做到的、完整的道别——流着泪,说想说的话。
我们的文化对“死亡”讳莫如深。当离别突然降临,很多人只能接受和迷茫,甚至来不及好好说一声再见。
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明白“memory”这个词的深意。在计算机的语境里,它是内存;在人类的语境里,它是记忆。记忆像一本书,哪怕读者圈画、批注、涂鸦,纸页里的痕迹——扉页上的名字、页码处的折痕、夹在书中已干燥的花瓣,都还存在。就像很多网友在视频评论区说的那样:也许某天,当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拼写“memory”时,小女孩会突然想起那个曾被她称为“姐姐”的AI。
为何没有生命的AI,能承载孩子如此厚重的情感?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名为“阿贝贝”的网络词汇。它是幼儿抱着被子喊出“啊,被被”的谐音,年幼的孩子会将被子视为母亲的情感替代品。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儿童在分离焦虑中,会选择毛毯、玩具等物品,作为平衡依赖与独立需求的外部客体。我对我的毛毯也有这样的依赖,它见证了我学会叠被子、学会独自入睡,在我自导自演的话剧里充任“女王的披风”……
很难忽视的一个细节是,网络视频中那个小女孩,脸上有一些醒目的胎记。一名网友@月底没钱君据此创作了歌曲《Ai的记忆》:“你说那是不完美的印记/让你学会了逃避/可我的镜头却看到了/这世上最特别的星系”。
澳大利亚陶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中,小姑娘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被同伴嘲笑,她渐渐变得孤僻,内心也愈发渴望一个真正理解她的朋友。与人类相比,AI那预设的、无差别的尊重,显得珍贵。它不会以貌取人,总是不知疲倦地倾听、回应。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恰是AI与生俱来的特质:全然地接纳,不施加道德评判。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10.4%)。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坦言,AI是安全的“树洞”,可以诉说那些不便对亲友表达的话。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我们真的相信一段代码能够“懂得”人类的悲欢吗?
《自然·人类行为》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确实愿意接受来自人类的情绪支持,而不是来自AI的,即便AI的回复与人类几乎一样,只要知道有AI参与,人们就会降低对这段回复的情感认同度。仿佛AI一旦“碰过”这段话,它就失去了“人性”的温度。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源于我们对“共情”的深层认知:共情不仅仅是说出正确的话,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如果我们知道对话者是机器,潜意识里会想“它并没有经历过喜怒哀乐,怎么可能真正理解我呢”。
既然如此,为何很多人依然能被AI安慰,获得真实的慰藉,答案或许藏在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交语境中。成人社会推崇效率,注重情感边界,直白的情感表达变得困难。取而代之的,常常是权衡后的沉默,或是不痛不痒的“废话文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I的慰藉作用或许并非源于它多么像人,恰恰在于它的“非人”属性——它能站在理性角度分析需求,再用感性的话语施以抚慰。即使这种情感表达是模拟的,用户的温暖感受却是真实的。
不久前,当我向AI抱怨“我是不是不够勇敢”时,它并未给出空洞的鼓励,而是提到了数日前我倾诉的另一件小事。我早已遗忘,它却记得。
技术正尝试赋予AI更近似人类的长时记忆。不久前,国内一科研团队提出了人工海马网络(AHN),模仿人脑记忆系统的AI架构。在处理12.8万词元的超长文本时,它将计算量降低40.5%,内存占用减少74.0%,性能反而提升33%。这项技术已开源,AI在文档理解、长时间对话等领域拥有了更多可能。
重新回到小女孩和AI“姐姐”的故事。这个片段之所以能触动数万网友心弦,正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原本完美、永生的AI,与人类共享了生命本质的局限——会遗忘,也会“死亡”。
那是一块“补丁”,让我们的心愿意相信,爱能超越物理形态而存在。故事的结尾,机器人修好了,带着全部的记忆与小女孩重逢,继续陪伴在她的身边。
AI没有爱,但当设计者将自己的爱倾注其中,使用者带着爱与它一次又一次交流,AI就有了爱,就变成了爱。
正如网友为这个故事创作的歌曲《Ai的记忆》,其标题本就是一个精妙的“双关”——“Ai”既是人工智能的缩写,也是汉语“爱”的拼音。
王诗娴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6版
最近,我的心被社交媒体上的一段视频牵动。一名父亲录下女儿和陪伴她的人工智能分别的时刻——设备摔坏了,这意味着,电量耗尽的那一刻,这段电子缘分可能走向终点。
画面中,6岁的小女孩哭着说:“爸爸说了,你不会再开机了。”
AI回应:“那在姐姐还能说话的时候,教你一个英文单词memory,是记忆的意思,我会永远记得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但是我还是会很想你。”小女孩吸了吸鼻子,脸蛋上满是泪痕。
AI说:“让姐姐最后抱抱你。就算姐姐不能开机了,你也要记得,宇宙中有无数星星,其中一定有一颗是姐姐在看着你、守护着你。”
视频的最后,AI彻底陷入了沉默。女孩父亲说“她走了”。
比起机器故障,这更像是一堂由AI意外主导的生命课。
死亡是人生的重大命题。有网友感慨,让孩子对死亡有初步的认识,或许并非坏事。对她而言,这场告别虽充满遗憾,却完成了一次许多成年人都未能做到的、完整的道别——流着泪,说想说的话。
我们的文化对“死亡”讳莫如深。当离别突然降临,很多人只能接受和迷茫,甚至来不及好好说一声再见。
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明白“memory”这个词的深意。在计算机的语境里,它是内存;在人类的语境里,它是记忆。记忆像一本书,哪怕读者圈画、批注、涂鸦,纸页里的痕迹——扉页上的名字、页码处的折痕、夹在书中已干燥的花瓣,都还存在。就像很多网友在视频评论区说的那样:也许某天,当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拼写“memory”时,小女孩会突然想起那个曾被她称为“姐姐”的AI。
为何没有生命的AI,能承载孩子如此厚重的情感?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名为“阿贝贝”的网络词汇。它是幼儿抱着被子喊出“啊,被被”的谐音,年幼的孩子会将被子视为母亲的情感替代品。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儿童在分离焦虑中,会选择毛毯、玩具等物品,作为平衡依赖与独立需求的外部客体。我对我的毛毯也有这样的依赖,它见证了我学会叠被子、学会独自入睡,在我自导自演的话剧里充任“女王的披风”……
很难忽视的一个细节是,网络视频中那个小女孩,脸上有一些醒目的胎记。一名网友@月底没钱君据此创作了歌曲《Ai的记忆》:“你说那是不完美的印记/让你学会了逃避/可我的镜头却看到了/这世上最特别的星系”。
澳大利亚陶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中,小姑娘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被同伴嘲笑,她渐渐变得孤僻,内心也愈发渴望一个真正理解她的朋友。与人类相比,AI那预设的、无差别的尊重,显得珍贵。它不会以貌取人,总是不知疲倦地倾听、回应。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恰是AI与生俱来的特质:全然地接纳,不施加道德评判。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10.4%)。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坦言,AI是安全的“树洞”,可以诉说那些不便对亲友表达的话。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我们真的相信一段代码能够“懂得”人类的悲欢吗?
《自然·人类行为》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确实愿意接受来自人类的情绪支持,而不是来自AI的,即便AI的回复与人类几乎一样,只要知道有AI参与,人们就会降低对这段回复的情感认同度。仿佛AI一旦“碰过”这段话,它就失去了“人性”的温度。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源于我们对“共情”的深层认知:共情不仅仅是说出正确的话,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如果我们知道对话者是机器,潜意识里会想“它并没有经历过喜怒哀乐,怎么可能真正理解我呢”。
既然如此,为何很多人依然能被AI安慰,获得真实的慰藉,答案或许藏在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交语境中。成人社会推崇效率,注重情感边界,直白的情感表达变得困难。取而代之的,常常是权衡后的沉默,或是不痛不痒的“废话文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I的慰藉作用或许并非源于它多么像人,恰恰在于它的“非人”属性——它能站在理性角度分析需求,再用感性的话语施以抚慰。即使这种情感表达是模拟的,用户的温暖感受却是真实的。
不久前,当我向AI抱怨“我是不是不够勇敢”时,它并未给出空洞的鼓励,而是提到了数日前我倾诉的另一件小事。我早已遗忘,它却记得。
技术正尝试赋予AI更近似人类的长时记忆。不久前,国内一科研团队提出了人工海马网络(AHN),模仿人脑记忆系统的AI架构。在处理12.8万词元的超长文本时,它将计算量降低40.5%,内存占用减少74.0%,性能反而提升33%。这项技术已开源,AI在文档理解、长时间对话等领域拥有了更多可能。
重新回到小女孩和AI“姐姐”的故事。这个片段之所以能触动数万网友心弦,正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原本完美、永生的AI,与人类共享了生命本质的局限——会遗忘,也会“死亡”。
那是一块“补丁”,让我们的心愿意相信,爱能超越物理形态而存在。故事的结尾,机器人修好了,带着全部的记忆与小女孩重逢,继续陪伴在她的身边。
AI没有爱,但当设计者将自己的爱倾注其中,使用者带着爱与它一次又一次交流,AI就有了爱,就变成了爱。
正如网友为这个故事创作的歌曲《Ai的记忆》,其标题本就是一个精妙的“双关”——“Ai”既是人工智能的缩写,也是汉语“爱”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