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而言,丢失外卖无疑是件糟心的事。外卖丢失后如何让学生获得合理补偿,更是牵涉执法部门、学校、外卖平台、外卖骑手等多方的治理难题。近日,广西财经学院校长范祚军在个人社交账号上的言论,引发了公众热议。

  范祚军表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计划划拨一笔经费,用于补贴并安慰外卖丢失的学生。这种做法,在高校中并不多见。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校长以这种解决学生外卖丢失问题的方式,所传递的教育理念——“我们谴责这种行为,但不准备追究这类事情的责任”“不想让你们心里种下憎恨的种子”“丢了外卖不能丢了热爱这个社会的善良”。

  受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影响,校园外卖配送以“非接触”模式为主,加之庞大的配送量,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外卖丢失。毋庸讳言,外卖被窃被错取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鉴于此类事件发生在校园内部,在外卖骑手已将外卖准确送达指定地点的前提下,偷窃者无外乎是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其中也可能有极个别在校学生。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拷问,更涉及教育理念的思考。

  针对该校处理外卖丢失问题的姿态,不乏赞扬者认为,避免“憎恨的种子”生根发芽,展现了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格局。

  但也有人质疑:偷外卖者真的不应受到任何惩戒吗?2020年,南京某小区连续发生外卖被窃事件,因据传作案者是“大学生”而引发关注。随后,当地警方发布通报澄清,偷窃者已大学毕业且有固定工作,警方已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

  只要偷窃者已成年,是否为大学生都不能成为对其网开一面的理由。当时,《中国青年报》也曾刊发评论称:“偷窃本身就是错的,不能陷入‘谁弱谁有理’的思维定式”“不是要为他的违法行为开脱,而是要为更多年轻人拥有公平的奋斗环境而发声”。

  当人们的注意力被“爱的教育”吸引时,感动或许会变得廉价。不能绕开的追问是:当偷窃者的责任被淡化,他们的行为真能得到纠正吗?校方兜底的逻辑,是否能帮助学生未来走出校园后,理性成熟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此前,尽管尚无学校为丢失外卖的学生提供补偿的公开报道,但服务方的补偿并不少见——若用户反馈外卖丢失,不少有责任心的商家会选择“再送一份”;若核实外卖丢失系外卖骑手责任,平台也可能在处罚骑手后,为用户提供一定补偿。

  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外卖丢失后,要让消费者获得相对“公平”的结果,总有人要为此买单,总要有一方付出些什么。

  广西财经学院的做法,无疑彰显了教育者的担当,其善意值得肯定。但这一补偿机制若想长期运行,恐怕要耗费不少成本,也考验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比如,如何核实学生的真实损失?教育发展基金会能否长期承担这笔开支?

  这则新闻发酵后,当地有媒体实地探访该校,发现为解决外卖丢失问题,广西财经学院已在学校门口安装了“外卖保险柜”。学生输入系统提供的提货码,就能安全取到自己的外卖。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外卖平台提升校园配送“最后1米”可靠性的主流方案。

  说到底,社会进步不能仅靠他人的让步与兜底,理想的校园治理,更应通过刚性的制度,托住每个人存留内心的善意。

王钟的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