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盛夏,我从英国毕业归来,踏入北京光华路上的央视大楼。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CCTV的台标上折射出耀眼光芒,也悄然开启了一场命运馈赠的奇妙旅程。

  初入节目组办公区,两个忙碌的身影闯入眼帘,她们正专注地整理着堆成小山的策划案。“欢迎欢迎,我是小温。”长发披肩的姑娘率先抬起头。另一位短发姑娘的虎牙,在笑容中若隐若现,“你好呀,我是小刘。”这份毫无距离感的亲切,瞬间唤醒了我大学开学时遇见新室友的记忆。就这样,我们仨迅速组成了形影不离“三人帮”。

  初入职场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作为“职场萌新”,我们从最基础的报销流程学起,在深夜的后台仔细核对嘉宾名单;节目后期制作,我们轮流守着素材,困意袭来时频频点头,却依然坚守岗位。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们还别出心裁地制定了“奶茶局”规则——谁效率低,谁就请客喝奶茶。那时候,我们几乎尝遍了市面上的奶茶品牌,如今想来,都足以胜任专业的奶茶测评博主了。

  成长,往往在无数次激烈的头脑风暴中悄然发生。有一次报节目选题,我大胆提出采用竖屏短视频形式,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这种小屏传播形式并不被看好。小刘从学术角度提出反对意见,小温则保持中立,气氛一度陷入尴尬。午休用餐时,女孩子的别扭小心思显现出来,我和小刘面对面用餐,互相不看对方,小温在中间试图引起话题,我们却谁也不接话,就这样尴尬地用完餐,我率先离开。临走时,气不过的我甩下一句:“是朋友就应该相信我,对或错不试试怎么知道!”

  下午的选题会上,我提出这个想法后,果然受到了质疑。“你的喜好,不代表是受众的喜好。”认真调研后的想法接连遭到否定,我渐渐泄了气,不想再反驳。

  “我也觉得好!”两个异口同声的回答如同一束光,击碎了尴尬的局面,小温和小刘站了出来。我扭过头看着他们,小刘又露出标志性的虎牙,笑着朝我眨眼睛,那一刻,我瞬间充满了底气!最终,在我们仨的互相配合、举例论证下,领导拍板同意了。

  就这样,我们开始第一次独立策划以拐卖儿童为主题的拍摄。我负责撰写脚本,小刘扛着摄像机,在烈日下被晒得满脸通红。为节省演员预算,小温则友情客串剧中“骗子”一角。闷热的夏天,蚊虫肆虐,小温和小刘的双腿被叮得红肿一片,担任现场导演的我,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淌。但当最后一声“咔”响起,我们全然不顾38摄氏度的高温,兴奋地跳起来击掌庆祝。那一刻,汗湿的掌心相贴,传递出的炽热远超夏日的温度。

  后来的日子里,因为不同观点产生分歧的场景,在我们的工作日常中并不少见。那时的我们,恍然觉得上班与上学并无太大差别,会因为意见不合闹脾气,却又能在几天后手拉手去买咖啡。我们真诚地表达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如今回望,那些面红耳赤的争论,何尝不是最珍贵的思维碰撞,推动着我们不断进步?

  然而,分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一年后的春天,小温手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笑容灿烂;小刘兴奋地展示着新频道的访谈策划案;而我,也踏上了追寻新梦想的职业道路。散伙饭那天,我们相聚在国贸CBD的咖啡馆。碰杯时,咖啡不小心溅在彼此脸上,却谁都没有去擦拭。因为不会喝酒,我们以咖啡代酒,互诉衷肠。小刘突然认真地说:“以后不管在哪,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如今,网络上满是职场博主分享的职场手册,“职场没有朋友”的观点甚嚣尘上。可回想起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光,从未觉得“职场”与“朋友”这两个词有任何违和之处。

  现在,我在新的岗位上,每当有需要邀请的嘉宾,经常会求助已经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的小刘;在小刘制作的爆款访谈节目里,能看到我们当年共同探讨的叙事技巧;小温的毕业论文中,还引用了我们一起完成的调查数据。

  前几天深夜改文时,我收到小刘发来的娱乐圈新动态,随手转发给小温,三人的语音通话便立刻接通。熟悉的笑声从手机中传来,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职场给予我的,不只是专业能力的成长,更是这份跨越职业赛道、历久弥新的珍贵情谊。

  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们,无需畏惧那些关于职场的传言。请相信,总有人会在你熬夜加班时,默默递上一杯温暖的咖啡;在你迷茫困惑时,陪你走过办公楼的每一条走廊;在你取得成功时,比你更加欣喜。

  初代同事或许是命运精心安排的特别缘分,就像我和我的“职场发小”们,虽在不同的人生坐标上各自闪耀,却始终共享着同一片星辰大海。

金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