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已经几个月了,我还是时常和第一份工作中的团队联系。当有人和我聊起“职场发小”这个话题时,我想,不是因为第一次遇到才是“职场发小”,而是因为他们是好人才是“发小”。时间和工作的波折大浪淘沙,留下真诚、善良、有担当、能共情的闪闪发光的品质。

  我大学是学电子商务的,第一份工作是某互联网大厂电商部的策略中台。刚工作的心情和刚上大学的心情有些类似,都是进入新环境,期待和担忧比例大概7∶3。

  入职之前我浏览过一些讲职场关系的内容,基本都是告诉大家不要把同事当朋友,同事可能会背刺你之类的。所以我对职场关系没什么期待,但也会正常社交——当时的心理状态就是别过度焦虑,见招拆招吧。担忧的是,怕莫名其妙得罪了人然后被针对,不过后来我发现在互联网大厂,大家还是能坦诚沟通的。

  我在第一个公司,身边主要是比我早一两年入职、年龄差别不大的同事。很幸运他们都是很好相处的人,愿意教新人,会告诉你遇到什么事可以执行怎样的流程,这些流程会有什么坑,而不是给你一个链接套链接的文档,让你花很多精力自学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

  我的工作更多是帮助支持团队成员,每一个紧急事件处理都会让关系更近一些,由于共同克服的困难比较多,大家互发消息最多的人都是我。和我至今还在联系的同事,大多是当时团建、吃饭、日常工作发生协作时熟悉起来的。

  和第一个团队分开的时候,“饭搭子”陆陆告诉我,作为同事不想和我分开,但作为朋友希望我能有更好的发展,过得更好。陆陆最开始是一线,我是中台支持,相当于前线和后勤关系。后来我也干了一线,我们就是同样的岗位了。我快离职时,她还搬到我之前住的小区,家里养了猫和狗,我经常去她家撸猫遛狗。

  在我有离职想法的时候,陆陆和另外几位同事帮我分析目前公司的情况,给我补充信息,同时也交流每个选择背后可能会面对的情形。

  当时确实是为钱跳槽,但现在看来还是老板和团队氛围更重要,钱多不多是次要的。好同事是相似的,让人一言难尽的同事就各有千秋了。我在新公司遇到的老员工就没有原单位那么好,有的人自己都说不清楚工作细节,有的人不清楚还要装懂,给新人教错的,还有单纯不愿意浪费时间教的。

  因为老员工没有什么热情来帮助我们,在这里,我和同一批入职的新同事交流更多。但因为工作内容不一样,能参考的东西很少,更多是互相消化负能量和心态调节,互相扶持landing(指新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平稳落地扎根融入),特别是防止被长期PUA还不知道,多个人就多个视角,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立体客观地看事情,不让自己钻牛角尖。

  比如最近,因为公司基建问题,一些工作数据指标复杂口径极其不清晰,我和同批入职的同事会互相商量解读字段含义,互相帮助。在遇到上下游及老板的挑战或者不合理诉求时,我们都互相倾诉商量解决办法,防止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最后导致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团队什么样,领导的管理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团队的老板对各成员分工清晰、不会让多名成员干同一个工作互相竞争踩脚且更注重团结的话,团队内成员的氛围就会更和谐以及愿意互相帮助,组织架构清晰度和团队氛围是成正比的。

  我经历的第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愿意倾囊相助,相反,第二个团队就没能如此,主要还是领导管理能力和风格的差异。现在的公司整体从上到下都更趋向于让员工“赛马”竞争,而不是团队一起向上走,导致团队内部成员不会互相保护和帮助,而是更多在求自保或者抢功劳。

  “大厂”是一台巨大精密的机器,我们与零件的区别是被连接后依然会主观选择。

王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