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板硬朗,谈吐儒雅,两眼炯炯有神,眉宇间透着自信,尽管已是鲐背之年,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看起来却是精神矍铄,讲起熟悉的眼科医学更是侃侃而谈。

  他是一名抗战老兵,8岁参军,历经炮火洗礼,早年曾数次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他一生深耕于眼科领域,40余年如一日带领学科建设发展,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眼科奠基人。

  “作为一名军医,白求恩是我一生的榜样。”这位95岁的老军医常说,要“向白求恩学习,永做白求恩的传人”。

  争做光明使者

  在进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前,刘世钺已是一名曾亲历战场的革命战士。8岁时他便加入了八路军第129师宣传队,不惧日寇追杀,顶着枪林弹雨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解放战争时期,他被选派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其间曾作为实习医生奔赴太原战役前线。

  “当年和我一起当兵的战友,很多都牺牲了,我有责任替他们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刘世钺说,是战火让他飞速成长,在前线抢救伤员的经历也促使他后来数十年全身心投入临床一线,致力于推动眼科医疗事业发展。

  在刘世钺看来,做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就是要“发扬攻坚克难精神,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他还记得初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时,当时的条件堪称“一穷二白”,设备简陋,仅有手电筒、放大镜和基本器械。他迎难而上,立足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三无手术法”——在无显微镜、无人工晶体、无进口材料的条件下为患者诊治,“用技术弥补器械短板”。

  在那个技术贫瘠的年代,他想方设法突破困境。为了练就过硬技术,他一边积极参加进修班提升理论,一边利用萝卜等常见物苦练手感。没有专用消毒品,他就用煮沸的食盐水代替,还自制了仿真眼球模型辅助教学。

  一次,刘世钺接到手术任务,救治一名患有眼睑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病灶位置险要,切除恐怕会失明,不切又会危及生命。

  这在当时的国际医学界都是一道难题。接到手术后,刘世钺便一头扎进手术方案的准备工作中,查阅大量国内外的学术文献,还召集医院里的眼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反复进行病例讨论。

  那段时间,他常常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就简单吃几口饭菜,累了就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手术那天,他做足了准备,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一点点将肿瘤剥离,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成功切除了肿瘤。

  来不及庆祝,刘世钺又立刻投入到接下来的关键一步——眼睑再造中。他选用异体巩膜代替眼睑,凭借高超的缝合技术,一针一线地对眼睑进行再造。手术顺利结束,他才终于长舒一口气,疲惫的脸上已满是汗珠。

  后来,这台手术在医学界引起不少的轰动。不少同行纷纷赞叹刘世钺的高超医术和无畏勇气,刘世钺却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患者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能帮他们战胜病魔、重获健康,是我最开心的事。”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刘世钺常说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需要光明的角落去”。走下手术台,他还积极深入乡村,奔赴红色老区帮扶困难群众。

  年轻时,一次刘世钺带领医疗队赴赞皇山区扶贫。那时条件艰苦,一路上他们吃野菜面糊果腹,穿行在崎岖山路上,仍坚持为山区患者解决眼部疾患,为他们送去光明。

  在诊治一名失明多年的农家老大娘时,刘世钺为她实施了白内障手术,帮助她重见光明,老人家激动地老泪纵横。

  那次帮扶行动,他们累计完成3000余例手术,帮助上千名患者重见光明。时至今日,赞皇县的群众口中还流传着大山深处来了光明使者的感人故事。

  传递医者薪火

  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院史中,刘世钺被称为医院眼科的奠基人。40余年从医生涯,他毫无保留地将技术经验传授给一代代年轻医生,让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1970年9月至1994年10月,刘世钺曾担任过24年的和平医院眼科主任。这期间,他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独到方法和高效学习技巧,悉心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刘世钺还亲自策划开办了10余期眼科医师进修班和学习班,没有教材就自己编,没有教具就亲手做,就这样为原北京军区及华北五省培养出200余名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眼科技术骨干。

  “我的经验不是我一个人的。让更多医生学会,才能救更多人。”这是刘世钺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累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00余项,研究科研课题10余项,斩获科研奖17个,其中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临床诊疗规范,让无数患者受益。

  年轻的主治医师郝雨檬常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刘世钺的帮带。2021年刚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时,她对临床操作还没有经验,连做最基础的眼底检查都会紧张。刘世钺亲自为她作了示范,边做边安慰她:“别急,医生的手得先过‘心’这关。你看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哪怕炮火在耳边响,手也稳如磐石”。

  为了帮助郝雨檬尽快提升临床技术,刘世钺专门为她“定制作业”,有时要求整理几种滴眼液的适用范围,有时是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问诊要点,甚至还要把当天操作时的疏漏一条条写下来。

  起初,郝雨檬也曾抱怨:“光写这些有什么用?还不如多上手术台练手来得实在”。刘世钺向她展示了自己的一个小本子,里面都是他年轻时的记录。他告诉郝雨檬:“我刚入行时,也是每天的失误记下来,一开始也嫌麻烦。后来才发现,记下来的是错处,长起来的是本事”。渐渐地,郝雨檬在一项项“作业”中成长起来,每天练习的操作动作逐渐成为肌肉记忆,失误也越来越少。如今,已成长为科室里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的郝雨檬,在帮带年轻实习医生时,也会学着刘世钺的样子安慰他们:“别怕,我盯着呢。”

  “刘教授的言传身教,不仅为我们传授了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刘世钺的学生们常常感慨,“能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和成长,是一件无比幸运且珍贵的事情。”

  在刘世钺的影响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眼科科室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老医生带教中年医生,中年医生培养青年医生。连刚入职的规培生都知道,科室最珍贵的财富不是先进设备,而是大家薪火相传的精神。

  后来,医院党委总结了一句话评价刘世钺:“甘为人梯可敬,提携后辈有功。”

  奉献大爱仁心

  从医40余载,刘世钺始终坚信,做合格的白求恩传人,首要就是传承白求恩精神。他常教育学生,“我们医生看的是病,不是患者的身份,更不能盯着患者的钱袋”。

  早年间,刘世钺曾接诊过一名家境贫困的患者,老人家因无力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原本已经打算放弃治疗,偶然间听说有位医生技术精湛、心地善良,才千里迢迢前来寻医。

  得知患者的情况后,刘世钺立刻为他仔细作了检查,还安慰他:“放心,眼睛能治,费用不必担心。”为了让老人能及时得到救治,他奔走于各科室协调资源,想方设法为其减免费用。在刘世钺的努力下,手术顺利进行,老人重新获得了光明。

  揭开纱布的那一刻,老人不敢相信地看着周围,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他颤抖着伸出手,紧紧握住刘世钺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您是我的大恩人!”

  日常工作中,刘世钺看病只有一个标准:对症。他开药从不看进口新药还是廉价药片,因此常有患者拿着他开的处方单犯嘀咕:“这么便宜的药真的能治病吗?”

  “能用基础药就不开贵药,能治好病就行。”刘世钺常告诫身边的医生们,“老百姓都不容易,能物理治疗、自然康复的,就不要开药,要尽可能让患者少花钱。咱们当医生的,治病救人才是最终目的。”

  对病人倾尽全力的刘世钺,对自己的生活却不甚在意。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背着的公文包拉链已经磨损,眼镜一用就是十几年。签字笔没水了,他只换芯不换笔管,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公家的东西,能多用一天是一天,浪费就是罪过。”

  这是这位95岁抗战老兵在战火中养成的习惯。他告诉年轻的医护人员,“我们在战场上,每一份物资都可能关系到战士的生命,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这种节约的习惯不能丢”。

  同样在战火中延续下来的,是“以病人为先”的白求恩精神。这些年,刘世钺19次住院提前出院,都是为了给病情更重的患者腾床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病情稍有起色就执意出院,为了“把床位让给更需要的人”。

  “白求恩在遗书里写‘把我的自行车送给前线卫生员’,比起他,我这点‘让’算啥?”这位老人笑着说。

  2016年,已是86岁高龄的刘世钺带领全家29位从医亲属回到山西省晋中市岩良村老家进行义诊。这个“医生大家庭”把村党支部大院当成临时诊室,为乡亲们免费诊疗、送医送药。其间也有村民过意不去,悄悄送来土特产,都被刘世钺笑着退了回去。“咱看病凭良心,拿东西就坏了规矩。”他说。

  这位老军医在离开医院之后,仍告诫自己的子女,“我们家一直秉持善良、奉献的精神,你们要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让下一代也做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高海滨 孙晓晨 张硕 张雪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