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以及多个国家级、省级农民培训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始终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办学使命之一,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西部,通过“建资源、强师资、出标准、搭平台”四大举措,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四维一体”农民培训体系,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职业教育力量。
近年来,学校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次,返乡创业大学生3千余人次,农业职教师资1千余人次,完成农业职业认定近2万人次,培训范围更拓展至新疆、青海、甘肃乃至阿尔巴尼亚等国内外地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的品牌效应。
标准引领:开发实用培训资源,破解“学什么”的难题
学校紧扣农业实际和农民需求,牵头参与制定国家“农业经理人行业职业标准”,编写《农业经理人手册》等多部规划教材,自主开发《成都市农业经理人使用手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等5本实用教材。依托学校涉农专业优势,建设100门“短、平、快、新”培训课程,引进100门优质农业培训课程,合作企业赞助多门在线课程,录制“农业职业经理人系列微课”“农业职业技能系列微课”,构建起“线下+线上”“理论+实操”“短期+终身”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2021年,“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培训学员满意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大幅提升。
聘育结合:组建优质师资队伍,解答“谁来教”的问题
学校通过“请进来、沉下去、育出来”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吸纳高校教授、科研专家、党校教师和一线“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民学员授课指导,遴选、沉淀出一批“受欢迎、接地气、能实战”且相对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并实时录入更新师资库。承接“教育厅四川省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定制开发“四川农业职教师资培训”,覆盖全省20余所学校。承办教育部门“国培”项目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及企业跟岗实践培训,培育全省职教师资60余人。借助职教集团和农民培训学院等平台,评选出大批“四川乡村振兴金牌培训师”“四川乡村振兴培训金课”,实现师资与课程的区域共享,有效解决了以往部分农民培训师资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培训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规范服务:完善标准管理制度,规范“怎么培训”的流程
学校通过广泛调研,出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社会培训管理办法》《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工作经费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与标准,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田间学校建设规范(试行)》,建设12个高素质农民等相关职业认定题库,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这些制度和标准全面覆盖培训组织、教学实施、资源管理、跟踪服务等环节,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依,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实现了农民培训的标准化、流程化、可持续化。期间,学校获评“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等多个称号。
整合资源:搭建培训支持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
学校牵头成立四川农民培训学院,在成都、宜宾、达州、甘孜设立4所分校,形成“一总三分”的区域布局。聚焦跨区域合作、跨领域融合、全过程协同等重点内容,遵循围绕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的要求,与成都优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都各区市县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等12家农业企业、协会合作共建“农民田间学校”,推动“一产一校”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模式落地。同时,开发集课程资源、培训管理、技术服务和干部服务于一体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民免费在线学习、培训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农业技术在线咨询等功能。
实践期间,学校培训服务覆盖更广、效率更高、响应更快。学员中涌现出大批乡村振兴“头雁”,如“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谢娇、“全国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曾胡丽等,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重要力量。
实践成效:培育振兴示范头雁,彰显“培训好”成果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构建“建资源、强师资、出标准、搭平台”四维一体的农民培育体系,不仅破解了一些制约农民培训的诸多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学校先后荣获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培训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成为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民培训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
奋进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学校将不断深化“四维一体”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培训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完善标准规范、提升平台功能,推动农民培训向更高质量、更广覆盖、更深融合方向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信息来源: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