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石
谭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9日 07版)
我一直觉得,山城多雾,是对早起人的馈赠。晨雾比日出更早,于睡梦中将整个村子浸染,像一幅写意画,也常常漫过青石阶,带着湿漉漉的反光。从雾色里凑近看,每一级石面的凿痕层次更分明,像老人手背的皱纹。
外公是村里的石匠。从我记事起,每天清晨,他总要背着帆布袋,去往涪陵百胜镇上的采石场,偶尔遇到赶场天,也带我同路。他走路有个习惯,遇到塌坏的石阶,总会不自禁地停留下来,沿石阶周身敲敲打打,靠声音听出石头的“病声”。寻常的松动、空鼓、裂缝,都逃不过那根铜头手锤的“问诊”。
“修石如把脉。”这是外公的口头禅。他的工具袋看起来灰旧灰旧的,却像哆啦A梦的百宝袋,总能掏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锻过火的钢钎錾子、泡过桐油的木柄锤、牛皮缝制的砂手套……而我最喜欢其中的一本黑白色石谱,里面记录着各种石料的来源,我常拿来当图画书看。哪块藏在山巅,哪块来自崖底,如何开采,如何铺设,里面都记得清楚明白。
在我的故乡涪陵,梅雨时节并不分明,但一到雨季,许多石阶由于年深日久,依然会渗出细密水珠,如人关节患上“风湿”。外公常说,石头的病其实都是人的病,空鼓处叩之声哑,裂缝处藏污纳垢。石阶松动,是因为地基被踩虚了;石面磨损,是因为走的人太多了。不过最终,都只是让石头替人受过罢了。
这时外公便格外繁忙,且多是一些人情所托的免费活儿,他修石阶有几个原则:不用外地石,不使新凿痕,不坏老纹路。他的“药方”也很简单百搭,时间一久若有人问起,连我都能对答如流:只要同山同脉的石粉调糯米浆就好。但补缝如绣花,不能多一分,不可少一毫,却是年少的我不晓得的了。
每次陪外公去修补台阶时,他都喜欢将工具袋放在主家的屋檐下。我闲来无事,则习惯性翻开石谱,看书中哪些经他手修过的石阶,又被他绘制成了新图,他将每块石头的纹理都用墨线细细描摹,石头沿用着主家人的姓氏冠名,简易标注着数量高度形状,册页间夹着各色石样,宛如一部为石头量身定做的族谱。
有时等到雾散雨停,我也学着外公的样子,蹲在石阶上观察,看水顺着新修的凿痕淌过,被我想象成各色河界;或等泥浆风干后,被外公托举到破损处轻踩试跳,以此分辨石阶修复后的耐受程度。偶尔走在回家路上,想起临行前主人家感谢招待的挽留,和外公执意不受的推让,朦胧间竟有些懂了乡人常提的“石脉即人脉”,这些石头经过年月磨合,早已找到了彼此最舒适的相处方式,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
村里最高的石阶,在原先小学的大门外,站在石阶的最高处望下来,整座村子被尽收眼底。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雾中若隐若现的木柱,遇到有人修缮房屋的日子,会看见一群挑夫喊着号子拾级而上,扁担在他们肩头吱呀作响。放学后,石阶两旁都摆起了小摊:卖麻糖的敲着铁錾,配钥匙的踩着砂轮,剃头匠的椅子居无定所,哪里人多就往那里支,头发落在石头上,很快被人声和风声吹走。
门房的大爷养着一只狮子狗,喜欢在石阶上打盹。它也是村中心街上的“守更者”,每天都要巡视各家的门槛,它不怕生,甚至有些凶,通常我都绕着它走。而某天,看见我在校门外趴着像外公一样看石纹,它竟也凑过来在我脚边踱步,鼻子贴着石面“呼呼”嗅个不停。我们一人一狗看着水珠在凿痕间滚滴,直到卖豆花的吆喝声在梯下响起,它才摇着尾巴一阵风似的跑开了。
石阶一到三伏天,便成了炙手的“铁板烧”,日头把石面晒得绯烫,人光脚踩上去都要跳。这个时节,外公反倒清闲了,几乎不用修石头,说得让石头吐尽潮气。一到傍晚,我常看到一群村中老人,组队坐靠在石阶上焐背,驱除风湿。现在想来,这些年城市中流行的“晒背”,不知道最初是不是取自这种“石疗”。
闲暇时,我也喜欢手摇蒲扇,坐在温热的石面上看书。纸页被光热烘出淡淡墨香,字句仿佛也带着石头余温,犹记得这样的场景下,我在石阶上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书中说人的寄托可以是万物,却唯独不能是人。当时不解其意,直到多年后年岁越长、历事越多,才明白不论在情理抑或者物理上,石头的确是比人更要长久。
邻家弟弟小时候常躲在石桥下玩,他的父亲对考试要求很严,差一名就要打次手板。有一次他突然问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彼时哪怕我年长近10岁,也瞬间被难住,最后,终是抵不住他期待的眼神,我想起同在百胜镇的荔枝古道,千年中这条路上人来人往,岁月让石阶也烙下了深深脚窝。想到此节,我小心翼翼地给出了当时的理解:“可能为的是让每一步都踩得更踏实些……”
事后想来,真正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石头里。这些石头来自不同山峦,却要在同一条石级石街上相依为命,哪怕外表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内质却依然不失坚韧的本性,这似乎也是石头类人,又为人所重用的独特品质。我想起舅舅每年从外省打工回来时,常说的那句话:走遍了天下,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石阶的味道。
舅舅回家那天,整条石阶路仿佛都会变得热闹起来。他喜欢和孩子玩游戏,常常是闭着眼,摸着石栏一步步走上来,每一步都踏得郑重,围观之下,所有人都知道他回来了,这似乎也是一种让石头认人的方式之一。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描摹着石纹,闭着眼都能数出走过多少级,毕竟无论走再远,家乡的石梯都已在梦里百转千回。
如今,那座小村已改建多年,有些石阶据说被编了号,收藏在新建的民俗馆。某次,我无意间在一个广场上又邂逅了它们,切割重组后,有些被铺成装饰性的图案,但纹路一眼就熟。我习惯性地伸出手抚摸石面,当年的凿痕还是依稀可辨。太阳下山后,广场亮起灯光,颇有几分当年月光照在石阶上的感觉,孩子们在光影间跳跃嬉戏,一如我们当年。
所幸,总有人记得石阶本来的样子。
此时已入夜,石头也有了凉意,而我,似乎也终于嗅出那些石头的“味道”。这些石头见证过多少脚步,承载过多少人生,却始终沉默如初。变化的从来不是石阶,而是阶上的人;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诗与远方,有时就藏在最初出发的地方。
那天夜里有月,月光照在新铺的旧石阶上,竟也泛出几分往日光芒。恍惚间,我又看见外公背着工具袋,一级一级地叩问着那些石阶。他的铜头手锤轻敲在石面上,在故乡终年常伴的雾色里,不时发出清脆回响。
有些石头依然沉默如谜,却已回答许多问题。
谭鑫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9日 07版
我一直觉得,山城多雾,是对早起人的馈赠。晨雾比日出更早,于睡梦中将整个村子浸染,像一幅写意画,也常常漫过青石阶,带着湿漉漉的反光。从雾色里凑近看,每一级石面的凿痕层次更分明,像老人手背的皱纹。
外公是村里的石匠。从我记事起,每天清晨,他总要背着帆布袋,去往涪陵百胜镇上的采石场,偶尔遇到赶场天,也带我同路。他走路有个习惯,遇到塌坏的石阶,总会不自禁地停留下来,沿石阶周身敲敲打打,靠声音听出石头的“病声”。寻常的松动、空鼓、裂缝,都逃不过那根铜头手锤的“问诊”。
“修石如把脉。”这是外公的口头禅。他的工具袋看起来灰旧灰旧的,却像哆啦A梦的百宝袋,总能掏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锻过火的钢钎錾子、泡过桐油的木柄锤、牛皮缝制的砂手套……而我最喜欢其中的一本黑白色石谱,里面记录着各种石料的来源,我常拿来当图画书看。哪块藏在山巅,哪块来自崖底,如何开采,如何铺设,里面都记得清楚明白。
在我的故乡涪陵,梅雨时节并不分明,但一到雨季,许多石阶由于年深日久,依然会渗出细密水珠,如人关节患上“风湿”。外公常说,石头的病其实都是人的病,空鼓处叩之声哑,裂缝处藏污纳垢。石阶松动,是因为地基被踩虚了;石面磨损,是因为走的人太多了。不过最终,都只是让石头替人受过罢了。
这时外公便格外繁忙,且多是一些人情所托的免费活儿,他修石阶有几个原则:不用外地石,不使新凿痕,不坏老纹路。他的“药方”也很简单百搭,时间一久若有人问起,连我都能对答如流:只要同山同脉的石粉调糯米浆就好。但补缝如绣花,不能多一分,不可少一毫,却是年少的我不晓得的了。
每次陪外公去修补台阶时,他都喜欢将工具袋放在主家的屋檐下。我闲来无事,则习惯性翻开石谱,看书中哪些经他手修过的石阶,又被他绘制成了新图,他将每块石头的纹理都用墨线细细描摹,石头沿用着主家人的姓氏冠名,简易标注着数量高度形状,册页间夹着各色石样,宛如一部为石头量身定做的族谱。
有时等到雾散雨停,我也学着外公的样子,蹲在石阶上观察,看水顺着新修的凿痕淌过,被我想象成各色河界;或等泥浆风干后,被外公托举到破损处轻踩试跳,以此分辨石阶修复后的耐受程度。偶尔走在回家路上,想起临行前主人家感谢招待的挽留,和外公执意不受的推让,朦胧间竟有些懂了乡人常提的“石脉即人脉”,这些石头经过年月磨合,早已找到了彼此最舒适的相处方式,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
村里最高的石阶,在原先小学的大门外,站在石阶的最高处望下来,整座村子被尽收眼底。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雾中若隐若现的木柱,遇到有人修缮房屋的日子,会看见一群挑夫喊着号子拾级而上,扁担在他们肩头吱呀作响。放学后,石阶两旁都摆起了小摊:卖麻糖的敲着铁錾,配钥匙的踩着砂轮,剃头匠的椅子居无定所,哪里人多就往那里支,头发落在石头上,很快被人声和风声吹走。
门房的大爷养着一只狮子狗,喜欢在石阶上打盹。它也是村中心街上的“守更者”,每天都要巡视各家的门槛,它不怕生,甚至有些凶,通常我都绕着它走。而某天,看见我在校门外趴着像外公一样看石纹,它竟也凑过来在我脚边踱步,鼻子贴着石面“呼呼”嗅个不停。我们一人一狗看着水珠在凿痕间滚滴,直到卖豆花的吆喝声在梯下响起,它才摇着尾巴一阵风似的跑开了。
石阶一到三伏天,便成了炙手的“铁板烧”,日头把石面晒得绯烫,人光脚踩上去都要跳。这个时节,外公反倒清闲了,几乎不用修石头,说得让石头吐尽潮气。一到傍晚,我常看到一群村中老人,组队坐靠在石阶上焐背,驱除风湿。现在想来,这些年城市中流行的“晒背”,不知道最初是不是取自这种“石疗”。
闲暇时,我也喜欢手摇蒲扇,坐在温热的石面上看书。纸页被光热烘出淡淡墨香,字句仿佛也带着石头余温,犹记得这样的场景下,我在石阶上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书中说人的寄托可以是万物,却唯独不能是人。当时不解其意,直到多年后年岁越长、历事越多,才明白不论在情理抑或者物理上,石头的确是比人更要长久。
邻家弟弟小时候常躲在石桥下玩,他的父亲对考试要求很严,差一名就要打次手板。有一次他突然问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彼时哪怕我年长近10岁,也瞬间被难住,最后,终是抵不住他期待的眼神,我想起同在百胜镇的荔枝古道,千年中这条路上人来人往,岁月让石阶也烙下了深深脚窝。想到此节,我小心翼翼地给出了当时的理解:“可能为的是让每一步都踩得更踏实些……”
事后想来,真正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石头里。这些石头来自不同山峦,却要在同一条石级石街上相依为命,哪怕外表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内质却依然不失坚韧的本性,这似乎也是石头类人,又为人所重用的独特品质。我想起舅舅每年从外省打工回来时,常说的那句话:走遍了天下,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石阶的味道。
舅舅回家那天,整条石阶路仿佛都会变得热闹起来。他喜欢和孩子玩游戏,常常是闭着眼,摸着石栏一步步走上来,每一步都踏得郑重,围观之下,所有人都知道他回来了,这似乎也是一种让石头认人的方式之一。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描摹着石纹,闭着眼都能数出走过多少级,毕竟无论走再远,家乡的石梯都已在梦里百转千回。
如今,那座小村已改建多年,有些石阶据说被编了号,收藏在新建的民俗馆。某次,我无意间在一个广场上又邂逅了它们,切割重组后,有些被铺成装饰性的图案,但纹路一眼就熟。我习惯性地伸出手抚摸石面,当年的凿痕还是依稀可辨。太阳下山后,广场亮起灯光,颇有几分当年月光照在石阶上的感觉,孩子们在光影间跳跃嬉戏,一如我们当年。
所幸,总有人记得石阶本来的样子。
此时已入夜,石头也有了凉意,而我,似乎也终于嗅出那些石头的“味道”。这些石头见证过多少脚步,承载过多少人生,却始终沉默如初。变化的从来不是石阶,而是阶上的人;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诗与远方,有时就藏在最初出发的地方。
那天夜里有月,月光照在新铺的旧石阶上,竟也泛出几分往日光芒。恍惚间,我又看见外公背着工具袋,一级一级地叩问着那些石阶。他的铜头手锤轻敲在石面上,在故乡终年常伴的雾色里,不时发出清脆回响。
有些石头依然沉默如谜,却已回答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