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打仗?”

  “为了咱们贫苦的老百姓,为了新中国。”今年98岁的抗战老兵孟繁德经常给重孙子讲抗战故事。

  因为腿部伤病,如今孟繁德每天只能拄着拐杖在小区内不足50米的范围内散步,而他曾经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几乎走遍了整个东北。

  1927年10月,孟繁德出生于山东邹平。他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10岁时孟繁德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担任村里的儿童团团长。当时,他和儿童团的小伙伴们到周边很多村庄去唱抗日救国歌曲。

  “虽然当时年纪小,还不能拿枪上战场,但也要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孟繁德说。

  “月儿弯弯,红星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捉拿汉奸,盘查行人要紧严。”今年已经98岁的孟繁德精神矍铄,唱起儿歌仍然铿锵有力。

  1940年,13岁的孟繁德正式参军入伍,成为八路军山东省清河军区清西军分区的一名卫生员。

  那时,日军“扫荡”非常严重。孟繁德和战友们一边反“扫荡”,与敌人作斗争,一边争分夺秒学习医疗知识。孟繁德回忆说,山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子就自己搭木棚,没有照明灯就点火把,没有医疗器械就拿木头铁丝做。

  战地医院没有固定场所,伤员分散隐蔽在各个村庄。孟繁德就抱着包裹好的药筐穿梭于村庄之间。药筐里装着消毒水、纱布、镊子、药膏等简单的医疗用品。“别看医疗用品简陋,那可是救命用的。”孟繁德说。

  1943年秋的一天,孟繁德至今难忘,那是极其惊险的一刻。孟繁德抱着药筐走在路上,迎面就看见了日军骑兵,离他只有三四百米。“筐里装的是伤员们生存的希望,要是被发现就完了。”孟繁德说,情急之下,他一个闪身躲到路旁,紧紧护住怀里的药筐,屏住呼吸。日寇见孟繁德年纪尚小,没有多问便与他擦肩而过。

  在一次反“扫荡”中,孟繁德所在医院被日军炸毁。在医院就医的战友们很多都被再次炸伤、病情危急。孟繁德向组织申请,由自己带队把病情严重的战友送到军区总医院救治。

  在获得上级批准后,他和战友两次穿越敌人在公路上设置的封锁线,用担架把伤员送到军区总医院,确保了伤员生命安全和及时救治。

  “纵然情况危险,也没有半分退缩。”孟繁德底气十足地说,那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坚决抗战到底,不怕流血牺牲。

  1945年2月,孟繁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在攻打青阳店据点时,孟繁德和战友们获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那一刻,他与战友相拥而泣。

  接近百岁的孟繁德精力充沛,平日里喜欢养花、读书、拉京胡。他还喜欢跟来探望他的年轻人讲抗战故事,嘱咐他们一定要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