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回坐地铁都会路过他的铜像。”经常乘坐北京地铁5号线的市民陈女士对抗战英雄张自忠的故事很熟悉,“常常有种敬意油然而生”。2007年北京地铁5号线开通时,张自忠路地铁站设立的这尊雕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时与英雄“相遇”的寻常场景。

  在北京,有3条以抗日名将命名的道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他们的名字铸入和平年代的寻常巷陌,人们在这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铭记历史,缅怀英烈。

  在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与复兴门内大街交汇处的街心花园,有一座以佟麟阁将军生前所用怀表为原型的雕塑。雕塑高1.937米,由77个铜环组成链子,寓意1937年7月7日。怀表的指针,定格在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的那一刻。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7月28日黎明,日寇向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阵地发动总攻,时任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和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浴血奋战,在同一天壮烈殉国。当天夜里,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临危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枣宜会战”前夕,时年49岁的张自忠写下这封致战友书信,道出他壮烈不屈的英勇气概。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抗战胜利后,1947年3月,北平正式将南沟沿大街、北沟沿大街和铁狮子胡同分别更名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

  今天,盛世和平,如英雄所愿。每逢清明节和抗战胜利纪念日,在这些英雄雕塑前,总会摆满市民自发献上的鲜花。

  在人们眼中,英雄的形象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图片,而是立体丰满、富于情感的。佟麟阁纪念馆老员工崔超英经常会讲述佟麟阁的生活片段。1933年退居香山后,他种地种菜,常将收获的稻谷分送给村民。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赵登禹将军的浮雕在赵登禹路8号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围墙上落成。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学生杜芊墨,看到“打虎将军”温柔细腻的一面:赵登禹曾在驻守塞北时发现两只火狐,很是怜惜,写信给当时的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现北京动物园),希望对方能够收养。

  英雄事迹一直被诉说,英雄精神一直在传承。在北京,以抗战将领命名的学校里,琅琅书声悠扬回荡。赵登禹学校的武术社团传承29军“大刀队”的“破锋八刀”;烽火中的故事成为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抗战英烈精神照亮前行路。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初二学生张江依是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志愿讲解员。自2014年陈列馆修缮完成以来,有100余名像她一样的青少年自发担任志愿讲解员。

  “请将军放心,新一代有我们。”今年清明节,张江依把心中的话写给赵登禹将军。更多的孩子把心声写在彩色卡片上,挂在将军雕塑旁的龙爪槐枝头。

  如今,北京张自忠路地铁站每天人流如梭,不时有来往的行人驻足致敬;香山的山坡上,佟麟阁亲手移栽的枣树一直在向上生长。

  英雄仿佛从未离去,他们的魂魄早已融入深爱的这片土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