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林杰慕8月29日来到北京西山脚下,追随父亲80多年前的足迹——在他到访的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条“林迈可小道”向他的父亲致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他的父亲、时任燕京大学教师林迈可,通过这里的秘密交通线,帮助八路军运送过紧缺物资。他是加入中国抗战的众多国际友人之一。今天,“林迈可小道”是对那份友情的铭记。

  谈到“林迈可小道”,林杰慕对记者说,“这是巨大的光荣”。8月29日,他参加了由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诞生于抗战炮火中,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等人发起的支援中国的组织。

  路易·艾黎的侄外孙女司徒瑟茹说,他们家族一直与中国有密切往来,他们都热爱中国人民,希望中国人民与新西兰人民世代友好。

  8月29日,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一场图片展开幕,集中展示了80多年前一些国际友人的面孔,展览的主题是“并肩战斗”。

  许多受邀出席的国际友人亲属都记得他们的长辈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经历。据林杰慕回忆,当林迈可被日军追捕时,勇敢的中国船夫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过河逃生。

  在家喻户晓的诺尔曼·白求恩医生的照片前,沃伦·白求恩驻足良久。他向记者说起毛泽东等与白求恩医生在战火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他是白求恩医生的远亲,还是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

  英国援华会创始人之一阿瑟·克莱格的女儿珍妮·克莱格也来到了这里。她说,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可怕消息传到英国时,她父亲等人为中国抗战筹款,有人兜里只有几便士也会捐出。

  珍妮·克莱格说,80年后的今天,世界又一次面临暴力的威胁。“我们必须响应这些维护和平的国际努力,共同应对困难时局。”

  “一定要与中国为伍,一定要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她父亲这样说过。

  抗日战争期间,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在中国救死扶伤,甚至把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保中”和“保华”。今天,他的重孙女菲利帕说,当年,曾祖父先是去西班牙投身反法西斯斗争,西班牙被占领后,他一度被关进集中营。“别人也许会想一生就这样了,但他想办法跑到了中国,继续做同样的事。”她说,曾祖父很少跟家人讲战争经历,很多信息她是从别处得知的,但有一句话,曾祖父时不时会说起——如果历史重来一次,他会把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

  “这对我们是一个提醒:没有哪个个体贡献是渺小的,即使当希望看起来渺茫的时候,我们仍然要想办法努力。”菲利帕说。

  在父亲布劳夫仅存的一张在中国的留影前,来自英国的卜大卫向记者介绍他父亲的事迹。布劳夫是抗战期间“公谊救护队”成员。他说,如果不是与中国的同事、同志紧密合作,父亲所在的团队几乎做不成什么事情。他父亲从中国返回时带回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带回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钦佩与尊重,他尤其佩服他们的坚韧和机智”。

  “他告诉我的另一件事是,用他的话来讲,‘中国最美好之处就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品质是他们的幽默感’。”卜大卫说,过去10年里,他到过中国8次,发现父亲对中国的观察“完全准确”。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的父母,分别来自英国和加拿大,都是中国抗战中的国际战士。他对记者说,很多中国人以为“国际友人”只是“帮助中国人民的外国人”,殊不知还有“帮助外国人民的中国人”,此次“并肩战斗”图片展里就介绍了到西班牙支援的中国友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全球性战争,牺牲很大,但人们互相帮助,最后取得了胜利——“和平是值得争取的”。

  “80年或许显得漫长,但是那一场战争的回响仍然鲜活有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说,法西斯与军国主义的侵略带来了苦难,但黑暗中也闪耀着坚韧、团结与国际主义的光芒。他对国际友人的亲属们说,当今世界,新的威胁层出不穷,亲历战争的一代人正在离去,捍卫和平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头。“你们的血脉中流淌着先辈的勇气与良知”,传承这份遗产非常重要。

  本报北京8月2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国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3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