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的军姿 民族的脊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8日 05版)

位于北京的阅兵集训点,又是一派火热景象。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参阅队员在此集结,伴随着铿锵的口号,踏出整齐划一的步伐,为不久后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做着最后的准备。
热火朝天的训练队伍中,90后、00后年轻官兵的身影尤为突出。他们昂首挺胸、脸庞黝黑,军姿站得笔直,行进间脚步落地有声。
等到了训练间歇,他们放松下来,又互相开着玩笑,贴心地帮战友整理领口和肩章。拍照时他们凑到一起,将手举到脸颊旁,用当下最时兴的姿势比心。
这些曾被视为“个性”“张扬”的90后、00后青年,正逐渐成为参阅队伍的中流砥柱。在徒步方队教练员张鼎新看来,这些年轻人的“个性”彰显的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对中国军人身份与使命的认同。
“他们更自信、昂扬,阳光有理想,从不叫苦叫累。”第五次参加阅兵任务的张鼎新评价,“他们眼里有光,那是这一代年轻官兵对国家的自信,对民族精神的自信。”

一
1999年出生的郭海洋今年第一次参加阅兵任务,担任战旗擎旗手。9月3日阅兵当天,他将高擎所在连队“狼牙山五壮士连”的连旗通过天安门前。
84年前,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展现出中国军人英雄无畏、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郭海洋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2014年从军校毕业后,他成为“狼牙山五壮士连”的一名排长。
2015年,“狼牙山五壮士连”曾作为英模部队在阅兵中通过天安门,照片至今收藏在连队荣誉室中。这一次,郭海洋再次将战旗带上了阅兵场。
前往北京参加集训前,郭海洋专门面向连队里的狼牙山五壮士雕像庄严宣誓,“我一定会带着连队战旗走过天安门,代表全连官兵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他看来,英勇无畏的狼牙山五壮士精神是自己练兵备战的动力和指引。做新时代的“五壮士”传人,就是要赓续红色基因,珍惜连队荣誉,用行动焕发英雄精神新的生机。
同一个方队中的“刘老庄连”副连长王宸一,擎旗训练时经常会在脑海中想象刘老庄战斗的场景,感受82位勇士在敌众我寡时拼死搏杀的英雄气概,“一次次接受精神力量的洗礼,眼睛也越练越有神”。
除了作为擎旗手的王宸一,此次阅兵场上,还有10位“刘老庄连”的战友在徒步方队参加受阅。第一次合练时,王宸一擎着印有“刘老庄连”的战旗经过战友面前,忍不住激动地流泪。他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身后有千军万马,“牺牲在刘老庄战斗中的82位勇士和曾在战旗下宣誓的历届官兵都在我的身边,‘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21岁的“杨根思连”班长肖荣基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次临行前,他和战友一起专程到连队的杨根思广场向老连长报告,共同重温“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老连长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杨根思连’的兵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只知道冲锋向前。”肖荣基说,每次训练,只要《分列式进行曲》的音乐响起,脚下就会充满力量,“浑身热血沸腾”。
他说:“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要让英雄先辈知道,他们用生命守护了祖国的安宁繁荣,这副重担今后请放心交给我们吧!”

二
首次参阅的徒步方队队员王白杨觉得,中国军人就是应该自信昂扬,“威武雄壮的和平正义之师,是我们要展现给世界的形象。”
6年前,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当武警徒步方队“三把枪”整齐劈出同一道银弧,电视前14岁的王白杨深受震撼。
受到那次阅兵的影响,去年王白杨选择了参军入伍,来到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一支队。这一次,这名2005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子自己站到了阅兵场上。
在受阅方队中,官兵们流传着一句话——“我们挺拔的军姿是民族的脊梁”。90后国旗手石斌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这一次他将高擎国旗走在徒步方队前方,率先通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在石斌看来,能在阅兵场上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是莫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做到“出场即震撼,亮相即精彩”。
“我们要通过一举一动,展示中国‘排面’。”石斌说。这些年随着大国外交的不断拓展,石斌和战友们曾数次出国代表中国仪仗兵执行仪仗司礼任务,但他明显感觉到,这次参阅是不一样的。
“这次是在国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受阅。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今天的中国军人没有忘记历史,我们永远缅怀先烈,更有决心、有能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去捍卫和平、守护和平。”石斌坚定地说。
今年9月3日,90后飞行大队长袁博也将与战友们一起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些年,他们执行维和部队官兵换防、海外基地补给保障、国际军事比赛、联合军演等多样化任务,驾驭“鲲鹏”亮相中国航展及埃及航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空中窗口”。

三
1994出生的徒步方队参阅队员马超群笑称,在身边一众00后战友们中,自己已是“老大姐”。但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北部战区总医院女博士后。
作为一名军医,这是马超群首次参加阅兵。参训后,马超群明显感觉自己身上的“兵味儿”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军医”两个字的分量在她心里更重了。
“我首先是军人,然后是医生。”马超群说,“这种精神的感染力会让你心潮澎湃,我为能投身卫勤事业而感到骄傲。”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博士后,训练之余,马超群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盛夏训练天气比较热,马超群便自发为大家做起医学知识科普,指导战友们调整呼吸、放松精神。
来自武警部队的方队长崔晓伟今年是第5次参加阅兵任务,他明显感到,90后、00后官兵“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他们不仅动作标准,对阅兵的意义理解也更加深刻。”
空中梯队参阅队员康凯则有更直观的感受。她是空军首批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员,当时单位里双学士飞行员并不多,而如今,康凯所在单位的年轻飞行员几乎都是双学士。
高学历、高素质的受阅队员们,同样给阅兵训练场带来了新气象。崔晓伟说,此次训练他们更加注重科学性,训练时间缩短了,效率却更高了。“不靠‘硬练’,而要‘巧练’。我们在和新时代的年轻官兵一起成长,人民军队在与时俱进。”
6年前,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吕家杰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那一次他走在院校科研方队中。今年,已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的他再次参阅,成为联合军乐团的一名打击乐演奏员。
这一次,他和上千名来自全军各部队的战友一起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乐团。9月3日当天,他们将在天安门广场上伴着钢铁洪流,奏响中国的军乐之声,展示人民军队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雄姿英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8日 05版
位于北京的阅兵集训点,又是一派火热景象。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参阅队员在此集结,伴随着铿锵的口号,踏出整齐划一的步伐,为不久后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做着最后的准备。
热火朝天的训练队伍中,90后、00后年轻官兵的身影尤为突出。他们昂首挺胸、脸庞黝黑,军姿站得笔直,行进间脚步落地有声。
等到了训练间歇,他们放松下来,又互相开着玩笑,贴心地帮战友整理领口和肩章。拍照时他们凑到一起,将手举到脸颊旁,用当下最时兴的姿势比心。
这些曾被视为“个性”“张扬”的90后、00后青年,正逐渐成为参阅队伍的中流砥柱。在徒步方队教练员张鼎新看来,这些年轻人的“个性”彰显的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对中国军人身份与使命的认同。
“他们更自信、昂扬,阳光有理想,从不叫苦叫累。”第五次参加阅兵任务的张鼎新评价,“他们眼里有光,那是这一代年轻官兵对国家的自信,对民族精神的自信。”
一
1999年出生的郭海洋今年第一次参加阅兵任务,担任战旗擎旗手。9月3日阅兵当天,他将高擎所在连队“狼牙山五壮士连”的连旗通过天安门前。
84年前,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展现出中国军人英雄无畏、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郭海洋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2014年从军校毕业后,他成为“狼牙山五壮士连”的一名排长。
2015年,“狼牙山五壮士连”曾作为英模部队在阅兵中通过天安门,照片至今收藏在连队荣誉室中。这一次,郭海洋再次将战旗带上了阅兵场。
前往北京参加集训前,郭海洋专门面向连队里的狼牙山五壮士雕像庄严宣誓,“我一定会带着连队战旗走过天安门,代表全连官兵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他看来,英勇无畏的狼牙山五壮士精神是自己练兵备战的动力和指引。做新时代的“五壮士”传人,就是要赓续红色基因,珍惜连队荣誉,用行动焕发英雄精神新的生机。
同一个方队中的“刘老庄连”副连长王宸一,擎旗训练时经常会在脑海中想象刘老庄战斗的场景,感受82位勇士在敌众我寡时拼死搏杀的英雄气概,“一次次接受精神力量的洗礼,眼睛也越练越有神”。
除了作为擎旗手的王宸一,此次阅兵场上,还有10位“刘老庄连”的战友在徒步方队参加受阅。第一次合练时,王宸一擎着印有“刘老庄连”的战旗经过战友面前,忍不住激动地流泪。他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身后有千军万马,“牺牲在刘老庄战斗中的82位勇士和曾在战旗下宣誓的历届官兵都在我的身边,‘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21岁的“杨根思连”班长肖荣基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次临行前,他和战友一起专程到连队的杨根思广场向老连长报告,共同重温“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老连长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杨根思连’的兵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只知道冲锋向前。”肖荣基说,每次训练,只要《分列式进行曲》的音乐响起,脚下就会充满力量,“浑身热血沸腾”。
他说:“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要让英雄先辈知道,他们用生命守护了祖国的安宁繁荣,这副重担今后请放心交给我们吧!”
二
首次参阅的徒步方队队员王白杨觉得,中国军人就是应该自信昂扬,“威武雄壮的和平正义之师,是我们要展现给世界的形象。”
6年前,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当武警徒步方队“三把枪”整齐劈出同一道银弧,电视前14岁的王白杨深受震撼。
受到那次阅兵的影响,去年王白杨选择了参军入伍,来到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一支队。这一次,这名2005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子自己站到了阅兵场上。
在受阅方队中,官兵们流传着一句话——“我们挺拔的军姿是民族的脊梁”。90后国旗手石斌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这一次他将高擎国旗走在徒步方队前方,率先通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在石斌看来,能在阅兵场上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是莫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做到“出场即震撼,亮相即精彩”。
“我们要通过一举一动,展示中国‘排面’。”石斌说。这些年随着大国外交的不断拓展,石斌和战友们曾数次出国代表中国仪仗兵执行仪仗司礼任务,但他明显感觉到,这次参阅是不一样的。
“这次是在国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受阅。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今天的中国军人没有忘记历史,我们永远缅怀先烈,更有决心、有能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去捍卫和平、守护和平。”石斌坚定地说。
今年9月3日,90后飞行大队长袁博也将与战友们一起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些年,他们执行维和部队官兵换防、海外基地补给保障、国际军事比赛、联合军演等多样化任务,驾驭“鲲鹏”亮相中国航展及埃及航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空中窗口”。
三
1994出生的徒步方队参阅队员马超群笑称,在身边一众00后战友们中,自己已是“老大姐”。但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北部战区总医院女博士后。
作为一名军医,这是马超群首次参加阅兵。参训后,马超群明显感觉自己身上的“兵味儿”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军医”两个字的分量在她心里更重了。
“我首先是军人,然后是医生。”马超群说,“这种精神的感染力会让你心潮澎湃,我为能投身卫勤事业而感到骄傲。”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博士后,训练之余,马超群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盛夏训练天气比较热,马超群便自发为大家做起医学知识科普,指导战友们调整呼吸、放松精神。
来自武警部队的方队长崔晓伟今年是第5次参加阅兵任务,他明显感到,90后、00后官兵“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他们不仅动作标准,对阅兵的意义理解也更加深刻。”
空中梯队参阅队员康凯则有更直观的感受。她是空军首批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员,当时单位里双学士飞行员并不多,而如今,康凯所在单位的年轻飞行员几乎都是双学士。
高学历、高素质的受阅队员们,同样给阅兵训练场带来了新气象。崔晓伟说,此次训练他们更加注重科学性,训练时间缩短了,效率却更高了。“不靠‘硬练’,而要‘巧练’。我们在和新时代的年轻官兵一起成长,人民军队在与时俱进。”
6年前,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吕家杰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那一次他走在院校科研方队中。今年,已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的他再次参阅,成为联合军乐团的一名打击乐演奏员。
这一次,他和上千名来自全军各部队的战友一起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乐团。9月3日当天,他们将在天安门广场上伴着钢铁洪流,奏响中国的军乐之声,展示人民军队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雄姿英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