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等上门”到“上门服务”——
青少年宫力求成为体教融合“新枢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6日 08版)

37摄氏度高温的上海,一股传统体育热潮正在青少年中涌动。
8月24日,“奔跑吧·少年”2025年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总决赛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554名小选手参与了武术、棋类和跳绳三大项目的角逐,他们的传统体育经历起源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及各地青少年宫。
据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以下简称“宫协”)文体工作部部长褚晓宇介绍,选择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比赛,一方面因它们是青少年宫长期开展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各地青少年宫,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重点推广;棋类项目已耕耘30多年,曾涌现出象棋和围棋大师;跳绳则因易于开展、参与门槛低,成为吸引更多孩子动起来的选项。
随着“双减”政策推进和体教融合深化,青少年宫正从艺术培训主阵地拓展为体育教育重要平台。褚晓宇透露,“体育正迅速成长为各地青少年宫规模最大的部门”,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度显著提升是原因之一,“近年来青少年宫系统内体育课程服务人次快速增长,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其体育项目年服务已达100余万人次”。
赛事规模与影响力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已举办4届,覆盖的青少年宫从2022年的近100家扩展至380家,本届赛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吸引了24.95万名青少年广泛参与。值得关注的是,该赛事既被纳入国家体育总局“奔跑吧·少年”赛事序列,也进入了教育部的“白名单赛事”——青少年宫这个承载几代人记忆的校外教育阵地,正通过课程创新与赛事推广,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资源的重要桥梁。
在青少年体育教育版图中,青少年宫凭借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属性,承担着独特的公益使命。“青少年宫是承担政府职能的校外活动场所,要给普通孩子提供参与体育的机会。”褚晓宇表示,相较于某些市场化培训机构“高昂收费”和“易倒闭”的问题,这种公益底色让青少年宫成为体育普及的“稳定器”,“家长既不用担心我们跑路,我们也能以最低成本让孩子接触专业体育训练”。
“以棋类项目为例,青少年宫的收费标准,差不多只有市场价的一半,部分宫点甚至免费。”担任本届比赛棋类项目裁判的宋子瞻表示,由于多数地区青少年宫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享受政府差额拨款和自有场地支持,因此体育类课程定价普遍低于市场机构,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甚至能提供免费的体育课程。“青少年宫的优势主要有3点:公办背景让家长放心、项目多选择广、收费便宜。”他总结道,不少家长选择周末将孩子“托管”在这里,连续参加多个兴趣班。
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方面,青少年宫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还能形成互补。北京八中体育教师刘光磊是一名武术教练,他的女儿打小就在青少年宫学习武术。在刘光磊看来,青少年宫像微型“社会”,汇聚不同学校的孩子,“在这里,孩子既能接受专业教练的系统指导,又能在同伴互动协作中学会坚持、尊重与团队精神,这种集体氛围和社交环境是难以替代的”。
刘光磊表示,在武术教育中,青少年宫、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能够起到良好互补作用且缺一不可:学校是普及的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培养兴趣、增强体质,打下基础;青少年宫则起到提升和衔接的作用,为有兴趣的孩子提供更深层次的集体教学,“是连接学校普及与社会专业化培训的桥梁”,而社会培训机构更侧重于个性化发展,能满足更个性化的技术训练等特定需求,“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武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最终让不同需求的孩子都能受益”。
面对日益提升的青少年体育需求,青少年宫开展体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也逐渐清晰。
传统的青少年宫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依赖地理位置和口碑吸引学员。但随着城市扩张和家长对便捷性要求的提高,这一模式面临挑战。“时间成本是很大的问题。”来自湖北的棋类项目裁判谢平坦言,“孩子周末能自由安排的时间本就有限,路上花费太多时间,会影响家长的积极性。”
因此,“坐等学员上门”的模式正被打破。厦门市湖里区青少年宫突破创新,他们承接全区60所学校的课后服务,将篮球、体适能等课程直接送进校园。“我们相当于社会资源的‘筛选器’,把优质教练和课程引进校园,家长不用再奔波接送。”该青少年宫教师何俊钦表示,这种模式既解决了青少年宫场地有限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成为青少年宫转型的重要方向。
成都市青少年宫的“流动少年宫”同样具有代表性,他们将体育、文艺课程打包送进社区和学校,打破地域限制。“以前青少年宫辐射范围有限,现在我们主动‘走出去’,让更多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专业体育训练。”成都市青少年宫教师邱天说。
但要完全激发青少年宫的活力,仅仅“走出去”还不够。“部分二三线城市外来人口较少,生源压力增大;体制机制与市场化的平衡也存在一定矛盾。”邱天表示,“我们既要承担公益责任,又要应对市场竞争,比如棋类项目,青少年选择社会机构占比达50%,青少年宫需要差异化发展。”
“从这次比赛的规模能看出传统体育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姜庆国表示,传统体育项目是青少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世运会上备受关注的无人机竞速、霹雳舞、跑酷等新兴项目也为青少年体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在采访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宫已经动手去抓“新机遇”: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引入壁球、攀岩等新兴体育项目;成都市青少年宫新增了魔方、无人机等课程。这些创新尝试为青少年宫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无论是奥运项目、非奥项目还是传统体育项目,都应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蹦床奥运冠军董栋特别认同“体育应当百花齐放”,他呼吁,退役运动员可以和不同的体育教育阵地合作,深入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一起帮助更多孩子动起来、参与体育”。
作为一名30余年的从业者,桂林市少年宫体育项目负责人朱平非常期待退役运动员和青少年宫的“双向奔赴”,在她看来,“拓展项目版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而正在以更灵活、多元方式投入青少年体育的青少年宫也将成为退役运动员发挥专业技能的稳定平台,“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教孩子一项运动技能,更是通过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我们的共识”。
本报上海8月2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6日 08版
37摄氏度高温的上海,一股传统体育热潮正在青少年中涌动。
8月24日,“奔跑吧·少年”2025年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总决赛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554名小选手参与了武术、棋类和跳绳三大项目的角逐,他们的传统体育经历起源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及各地青少年宫。
据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以下简称“宫协”)文体工作部部长褚晓宇介绍,选择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比赛,一方面因它们是青少年宫长期开展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各地青少年宫,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重点推广;棋类项目已耕耘30多年,曾涌现出象棋和围棋大师;跳绳则因易于开展、参与门槛低,成为吸引更多孩子动起来的选项。
随着“双减”政策推进和体教融合深化,青少年宫正从艺术培训主阵地拓展为体育教育重要平台。褚晓宇透露,“体育正迅速成长为各地青少年宫规模最大的部门”,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度显著提升是原因之一,“近年来青少年宫系统内体育课程服务人次快速增长,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其体育项目年服务已达100余万人次”。
赛事规模与影响力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已举办4届,覆盖的青少年宫从2022年的近100家扩展至380家,本届赛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吸引了24.95万名青少年广泛参与。值得关注的是,该赛事既被纳入国家体育总局“奔跑吧·少年”赛事序列,也进入了教育部的“白名单赛事”——青少年宫这个承载几代人记忆的校外教育阵地,正通过课程创新与赛事推广,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资源的重要桥梁。
在青少年体育教育版图中,青少年宫凭借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属性,承担着独特的公益使命。“青少年宫是承担政府职能的校外活动场所,要给普通孩子提供参与体育的机会。”褚晓宇表示,相较于某些市场化培训机构“高昂收费”和“易倒闭”的问题,这种公益底色让青少年宫成为体育普及的“稳定器”,“家长既不用担心我们跑路,我们也能以最低成本让孩子接触专业体育训练”。
“以棋类项目为例,青少年宫的收费标准,差不多只有市场价的一半,部分宫点甚至免费。”担任本届比赛棋类项目裁判的宋子瞻表示,由于多数地区青少年宫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享受政府差额拨款和自有场地支持,因此体育类课程定价普遍低于市场机构,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甚至能提供免费的体育课程。“青少年宫的优势主要有3点:公办背景让家长放心、项目多选择广、收费便宜。”他总结道,不少家长选择周末将孩子“托管”在这里,连续参加多个兴趣班。
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方面,青少年宫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还能形成互补。北京八中体育教师刘光磊是一名武术教练,他的女儿打小就在青少年宫学习武术。在刘光磊看来,青少年宫像微型“社会”,汇聚不同学校的孩子,“在这里,孩子既能接受专业教练的系统指导,又能在同伴互动协作中学会坚持、尊重与团队精神,这种集体氛围和社交环境是难以替代的”。
刘光磊表示,在武术教育中,青少年宫、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能够起到良好互补作用且缺一不可:学校是普及的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培养兴趣、增强体质,打下基础;青少年宫则起到提升和衔接的作用,为有兴趣的孩子提供更深层次的集体教学,“是连接学校普及与社会专业化培训的桥梁”,而社会培训机构更侧重于个性化发展,能满足更个性化的技术训练等特定需求,“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武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最终让不同需求的孩子都能受益”。
面对日益提升的青少年体育需求,青少年宫开展体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也逐渐清晰。
传统的青少年宫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依赖地理位置和口碑吸引学员。但随着城市扩张和家长对便捷性要求的提高,这一模式面临挑战。“时间成本是很大的问题。”来自湖北的棋类项目裁判谢平坦言,“孩子周末能自由安排的时间本就有限,路上花费太多时间,会影响家长的积极性。”
因此,“坐等学员上门”的模式正被打破。厦门市湖里区青少年宫突破创新,他们承接全区60所学校的课后服务,将篮球、体适能等课程直接送进校园。“我们相当于社会资源的‘筛选器’,把优质教练和课程引进校园,家长不用再奔波接送。”该青少年宫教师何俊钦表示,这种模式既解决了青少年宫场地有限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成为青少年宫转型的重要方向。
成都市青少年宫的“流动少年宫”同样具有代表性,他们将体育、文艺课程打包送进社区和学校,打破地域限制。“以前青少年宫辐射范围有限,现在我们主动‘走出去’,让更多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专业体育训练。”成都市青少年宫教师邱天说。
但要完全激发青少年宫的活力,仅仅“走出去”还不够。“部分二三线城市外来人口较少,生源压力增大;体制机制与市场化的平衡也存在一定矛盾。”邱天表示,“我们既要承担公益责任,又要应对市场竞争,比如棋类项目,青少年选择社会机构占比达50%,青少年宫需要差异化发展。”
“从这次比赛的规模能看出传统体育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姜庆国表示,传统体育项目是青少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世运会上备受关注的无人机竞速、霹雳舞、跑酷等新兴项目也为青少年体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在采访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宫已经动手去抓“新机遇”: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引入壁球、攀岩等新兴体育项目;成都市青少年宫新增了魔方、无人机等课程。这些创新尝试为青少年宫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无论是奥运项目、非奥项目还是传统体育项目,都应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蹦床奥运冠军董栋特别认同“体育应当百花齐放”,他呼吁,退役运动员可以和不同的体育教育阵地合作,深入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一起帮助更多孩子动起来、参与体育”。
作为一名30余年的从业者,桂林市少年宫体育项目负责人朱平非常期待退役运动员和青少年宫的“双向奔赴”,在她看来,“拓展项目版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而正在以更灵活、多元方式投入青少年体育的青少年宫也将成为退役运动员发挥专业技能的稳定平台,“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教孩子一项运动技能,更是通过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我们的共识”。
本报上海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