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要把我们前途村的前途放在心上哟!”2021年12月,赵春明到四川省剑阁县白龙镇前途村开展驻村帮扶时,村党支部书记这句语重心长的嘱托让他心里直犯嘀咕:“一个偏远山村能有多大前途?”
4年后,他从前途村来到柳沟镇太平村驻村,之前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最初以为在基层就是上传下达,深入实践后才明白‘穿针引线’的真谛——把政策‘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话,把乡亲们的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项目,基层工作是一门大学问。”
赵春明是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2021年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今年毕业季,他被石河子大学评选为“2025年基层就业典型校友”。
记者了解到,近5年,石河子大学共有548名毕业生荣获该校基层就业奖,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在基层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让校友的成长故事感染更多学生,也是该校打造“思政实践促就业”育人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不是来‘镀金’的”
真正来到基层工作,赵春明发现挑战并不小。“学校学的专业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尤其在乡村,需要重新学习政策、业务知识等。”他说,“乡亲们期望很高。虽然我生于农村,沟通适应没问题,但真遇到农业项目落地、调解邻里纠纷这些具体事,大家难免担心我经验不足。”
于是,赵春明与驻村工作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他也深切体会到基层工作远非按流程办事那么简单,“需要大量沟通协调,劳心劳力,还得不断学习新技能”。他举例说,“调解纠纷要懂点心理疏导;推动农业产业,又得对接招商、电商、销售……这确实是锤炼综合能力的熔炉。”
食品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周雪燕毕业后,选择从“象牙塔”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连队。初到连队,面对职工们“来镀金”“走形式”的疑虑,周雪燕明白解释不如行动。她主动请连队“两委”带她深入职工家庭、田间地头,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一起劳动。大半年过去,她的坚持换来了转变。不久前,她独立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大工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作为联络员,她承担了大量上传下达和跨部门协调任务。她坦言,过程中遇到不少阻力,但“基层工作就是要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这也是周雪燕扎根基层5年的心得,她希望继续干下去,“在服务他人中成长,既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也为国家进步添砖加瓦”。
近年来,石河子大学紧密对接边疆建设需求,持续向基层输送人才,通过“访企拓岗”等专项行动,精准拓展基层就业岗位,让毕业生成为教育戍边、科技强边、文化固边的重要力量。
学长学姐成为生动“教材”
学长学姐们的成长经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在校的大学生。石河子大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引导全过程,常态化开展基层就业典型评选、校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业办公室主任李世行举例说,毕业生徐召伟扎根贵州山区支教19年、基层连长王松带领全连脱贫攻坚等鲜活案例,都成为激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生动教材。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博士陈华军便是在一次暑期“三下乡”实践中,被扎根基层校友们的热情所感染。“他们成为我心中的榜样,坚定了我‘靠近光、成为光、传播光’的信念。”他回忆道,这让他萌生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的想法。结合新疆发展需求、人才政策及个人能力,他选择毕业后加入新疆工业学院,投身“新疆农业机械化”相关科研。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张雅惠留在了新疆吐鲁番工作。“一位校友从一线实习生做起,8年成长为总工程师,谈及未来依旧眼中有光。”张雅惠深受触动,“这让我明白,踏实努力就能在热爱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她认为,“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新疆的未来正呼唤更多年轻人”。如今入职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她希望积累经验,成为业务骨干。
青春坐标向下延伸,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李世行认为,基层急需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在此能更快进入核心岗位。同时,近距离接触农民、牧民、社区居民和工人,能让毕业生真切感知“乡村振兴的难点”“群众的真实需求”以及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阻碍。“这种实践认知打破了书本的理想化想象,塑造更务实的世界观,带来更强的工作成就感。”李世行说。
“我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牢记党的嘱托,传承兵团精神,铭记石大校训,扎根基层,积极工作,奉献国家,服务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在石河子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现场,新一批赴基层就业的学生们许下了青春承诺。今年,在该校6796名毕业生中,目前已有1200余人奔赴基层,2200余名毕业生选择深耕新疆及兵团大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