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乡土课堂里读懂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9日 08版)
真实的基层是怎样的?
浙江大学2024级本科生杨宇涵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参与实践调研后,感受到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他曾以为“只有硬核科技才能赚到钱”,但生机勃勃的传统产业颠覆了他的认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业,不仅释放出众多就业岗位,更支撑着万千家庭,“创新也并非摒弃传统”;他原以为基层工作者学历普遍不高,却发现一批批名校毕业生正扎根于此。
今年暑期,结合浙江大学“青年实干家计划”,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348名学员奔赴浙江15个县(市、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实践,在乡土课堂中读懂真实的中国。
“黄土地计划”是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台的一部分。实施20年来,2800余名浙大学生赴各地县乡基层政务实习和创新创业调研实践,其中不少人受此影响,选择在毕业后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服务国家。
探寻不一样的基层
调研现代农业时,杨宇涵坦言,自己原以为植保无人机、播种机等高技术设备已普及应用。“但当地一名负责人说,由于一线缺乏年轻劳动力,设备多由村里老人操作。他们使用的老年机难以匹配设备操作,导致技术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他还了解到,农业企业当前急需的一线岗位也面临招工难。“我也看到,尽管基层面临诸多问题,但大家迎难而上,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基层单位要将千头万绪的‘线’拧成治理‘团’。”在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社区三方办实践中,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宇豪在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了解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机制的运作。
他体会到三方办既要落实政策文件,更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例如小区停车难、老旧楼加装电梯、化解邻里纠纷。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处理起来却需要工作人员法规与情理并重。”
张宇豪不无感慨地说,“只有在最基层、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才能看到过去取得的成绩,找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深入基层的所见所闻,如同一堂堂生动的国情课,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重新认识中国。结束为期一月的实践,一名学生写道,“通过参与当地人才招引、智能物流大赛筹备,特别是实地调研‘千万工程’,我见证了政策如何生根开花。”另一名学生写道,“从老旧小区调研、反诈宣传等服务中,我体悟到‘基层工作的细致温度与连接千家万户的分量’。”
在“黄土地计划”创始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看来,学生们曾以为基层工作简单重复,亲身体验后才体会到其复杂艰辛。“基层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矛盾汇聚的‘前沿阵地’。”在他看来,实践将抽象政策化为了具象理解,“比如前些年有学员随基层干部走访贫困户,目睹脱贫攻坚政策如何细化到‘衣食住行各层面的帮扶’,才明白课堂中‘飘在空中’的理论如何落地”。
年轻人为何作出奔赴基层的选择
让阮俊华高兴的是,不少大学生受到“黄土地计划”经历的触动,走出“职业迷茫”,坚定了服务基层的人生规划。
2021年夏天,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于飞随“黄土地计划”到新疆阿拉尔实践。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他了解到曾经的荒漠化作兵团新城的翻天覆地变化,“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深深震撼了他。
在当地发展改革委的岗位上实践,于飞亲历了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惠及民生的全过程。他感慨地说,“公共服务的意义非凡。”后来,他毅然报考选调生,最终来到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农业农村局。“人生际遇各有不同,对我而言,西部的天地更加广阔。”
高县素有“千年茶乡”美称,于飞恰好是茶学专业出身。他到了茶产业专班,并被寄予厚望。初来乍到,他围绕茶产业基地、加工、品牌、人才与科技合作等全产业链,一口气提出11条发展建议,并希望引入母校资源。但实施起来,却问题重重。他反思道,“关键还是调研不够深入,认识存在不足。”他随即调整了思路,如今,这些建议正在稳步落实,于飞的足迹也已踏遍全县10个产茶乡镇、100多个山村,将茶农诉求、企业难题一一记录在册,并组织起了技术培训。“茶农发自内心的笑容洋溢在脸上,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肤色黑了八度,这就是我的收获。”他笑称。
“‘黄土地计划’解答了‘基层可能是什么’等疑问,但面对‘基层怎么干’‘能不能干成干好’的关键问题,还需要用时间去探索和回答。”如今,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通珑已担任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正是8年前参与“黄土地计划”、去云南普洱支教等社会实践,让他更加坚定了考取家乡贵州选调生、扎根基层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信念。
杨通珑深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既要脚踏实地抓住重点、注重细节,也要仰望星空永葆信念”。2023年年底他履职后,着力建起当地特色产业链,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看着农业更强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我觉得能够在基层有所探索和收获,就是对选择这片黄土地最踏实的回应。”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宋旭冉在“黄土地计划”第一次接触基层,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毕业后放弃互联网“大厂”的高薪,扎根嘉兴市秀洲区基层乡镇工作近5年。在他看来,“基层工作充满挑战,是历练成长的沃土,更能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基层,也正在呼唤更多专业青年投身发展浪潮”。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工作,在阮俊华看来,“年轻人奔赴基层的选择,不仅是个体的职业路径,更启示我们要深刻审视高校思政育人为了谁、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要超越简单的‘就业导向’,避免‘重技轻德’误区,带领青年学子在广袤乡土中发现‘立德树人’的活水源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9日 08版
真实的基层是怎样的?
浙江大学2024级本科生杨宇涵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参与实践调研后,感受到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他曾以为“只有硬核科技才能赚到钱”,但生机勃勃的传统产业颠覆了他的认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业,不仅释放出众多就业岗位,更支撑着万千家庭,“创新也并非摒弃传统”;他原以为基层工作者学历普遍不高,却发现一批批名校毕业生正扎根于此。
今年暑期,结合浙江大学“青年实干家计划”,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348名学员奔赴浙江15个县(市、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实践,在乡土课堂中读懂真实的中国。
“黄土地计划”是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台的一部分。实施20年来,2800余名浙大学生赴各地县乡基层政务实习和创新创业调研实践,其中不少人受此影响,选择在毕业后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服务国家。
探寻不一样的基层
调研现代农业时,杨宇涵坦言,自己原以为植保无人机、播种机等高技术设备已普及应用。“但当地一名负责人说,由于一线缺乏年轻劳动力,设备多由村里老人操作。他们使用的老年机难以匹配设备操作,导致技术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他还了解到,农业企业当前急需的一线岗位也面临招工难。“我也看到,尽管基层面临诸多问题,但大家迎难而上,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基层单位要将千头万绪的‘线’拧成治理‘团’。”在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社区三方办实践中,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宇豪在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了解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机制的运作。
他体会到三方办既要落实政策文件,更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例如小区停车难、老旧楼加装电梯、化解邻里纠纷。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处理起来却需要工作人员法规与情理并重。”
张宇豪不无感慨地说,“只有在最基层、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才能看到过去取得的成绩,找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深入基层的所见所闻,如同一堂堂生动的国情课,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重新认识中国。结束为期一月的实践,一名学生写道,“通过参与当地人才招引、智能物流大赛筹备,特别是实地调研‘千万工程’,我见证了政策如何生根开花。”另一名学生写道,“从老旧小区调研、反诈宣传等服务中,我体悟到‘基层工作的细致温度与连接千家万户的分量’。”
在“黄土地计划”创始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看来,学生们曾以为基层工作简单重复,亲身体验后才体会到其复杂艰辛。“基层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矛盾汇聚的‘前沿阵地’。”在他看来,实践将抽象政策化为了具象理解,“比如前些年有学员随基层干部走访贫困户,目睹脱贫攻坚政策如何细化到‘衣食住行各层面的帮扶’,才明白课堂中‘飘在空中’的理论如何落地”。
年轻人为何作出奔赴基层的选择
让阮俊华高兴的是,不少大学生受到“黄土地计划”经历的触动,走出“职业迷茫”,坚定了服务基层的人生规划。
2021年夏天,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于飞随“黄土地计划”到新疆阿拉尔实践。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他了解到曾经的荒漠化作兵团新城的翻天覆地变化,“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深深震撼了他。
在当地发展改革委的岗位上实践,于飞亲历了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惠及民生的全过程。他感慨地说,“公共服务的意义非凡。”后来,他毅然报考选调生,最终来到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农业农村局。“人生际遇各有不同,对我而言,西部的天地更加广阔。”
高县素有“千年茶乡”美称,于飞恰好是茶学专业出身。他到了茶产业专班,并被寄予厚望。初来乍到,他围绕茶产业基地、加工、品牌、人才与科技合作等全产业链,一口气提出11条发展建议,并希望引入母校资源。但实施起来,却问题重重。他反思道,“关键还是调研不够深入,认识存在不足。”他随即调整了思路,如今,这些建议正在稳步落实,于飞的足迹也已踏遍全县10个产茶乡镇、100多个山村,将茶农诉求、企业难题一一记录在册,并组织起了技术培训。“茶农发自内心的笑容洋溢在脸上,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肤色黑了八度,这就是我的收获。”他笑称。
“‘黄土地计划’解答了‘基层可能是什么’等疑问,但面对‘基层怎么干’‘能不能干成干好’的关键问题,还需要用时间去探索和回答。”如今,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通珑已担任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正是8年前参与“黄土地计划”、去云南普洱支教等社会实践,让他更加坚定了考取家乡贵州选调生、扎根基层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信念。
杨通珑深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既要脚踏实地抓住重点、注重细节,也要仰望星空永葆信念”。2023年年底他履职后,着力建起当地特色产业链,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看着农业更强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我觉得能够在基层有所探索和收获,就是对选择这片黄土地最踏实的回应。”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宋旭冉在“黄土地计划”第一次接触基层,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毕业后放弃互联网“大厂”的高薪,扎根嘉兴市秀洲区基层乡镇工作近5年。在他看来,“基层工作充满挑战,是历练成长的沃土,更能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基层,也正在呼唤更多专业青年投身发展浪潮”。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工作,在阮俊华看来,“年轻人奔赴基层的选择,不仅是个体的职业路径,更启示我们要深刻审视高校思政育人为了谁、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要超越简单的‘就业导向’,避免‘重技轻德’误区,带领青年学子在广袤乡土中发现‘立德树人’的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