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宁夏,多国青年见证中国式现代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7版)

“宁夏从曾经贫瘠的土地蜕变成如今繁荣的模样,这就是‘中国梦’的生动诠释。”离开宁夏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的越南学生黎河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探寻闽宁镇从“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发展历程、解码中卫沙坡头防沙治沙的生态智慧,触摸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现代化发展脉搏……7天的宁夏之行,来自北外的11位国际青年用双脚丈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用心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可爱的中国。
“保护自然,就是在为这片土地积攒生机”
一边是连绵的金色沙丘,一边是澄澈如镜的湖水,从宁夏沙湖湿地的观景台向远处眺望,沙与水自然相融,静静地向这些年轻人诉说“沙水共生”的奥秘。
“这片景观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视觉。”通过专家讲解和沙湖变迁的照片,北外奥地利学生倪凯莉注意到,10年前,沙丘还在不断扩张,湖水面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二不到。而现在,通过退耕还湿、植被固沙等举措,不仅实现了沙退水清,连多年未见的候鸟也回来了。
“原来保护自然,就是在为这片土地积攒生机,为生活在这里的人铺就生路。”倪凯莉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黄河水滋养了宁夏大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富足与希望,而中国人也用智慧和勤劳守护着一方水源。
宁夏中卫沙坡头是中国防沙治沙的重要实践地,见证了几代人治沙护绿的艰辛与成就。这里实现了“沙退人进”的伟大壮举,吸引了日本、美国、埃及及印度等众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享有“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的美誉。
在听完治沙专家唐希明介绍的治沙经验和防沙治沙的创新技术后,黎河微眼眶发热。她激动地表示:“保护水源和环境刻不容缓,只有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各个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宁夏生态治理的实践远不止于治沙。
在贺兰县城乡生活垃圾科普教育馆,AI赋能绿色发展的探索让学生们惊叹于科技与环保的融合。多位青年表示,在宁夏,“绿色转型”不是口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具体实践。
从“人进沙退”的治沙壮举,到“垃圾分类新风尚”的全民行动,北外白俄罗斯学生许倩表示,宁夏的生态实践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宁夏之行结束前,这群来自多国的青年对着镜头齐声高喊。在宁夏,他们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缩影,感受到了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这里曾是‘干沙滩’,如今是‘金沙滩’。”在闽宁镇镇史馆,讲解员的话语让国际学生们驻足沉思。照片清晰地呈现出闽宁镇的发展年轮: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9年来,协作从单项扶贫拓展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在闽宁镇的街巷间,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等中国经验的实践成果。北外马来西亚学生易靖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领悟了“共同富裕”的理念,真切感受到中国人的团结,更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依托本地优势、借力政策支持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中宁县的枸杞种植园基地,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图景同样动人。许倩曾在白俄罗斯听说过“枸杞”,这次她终于能亲眼看到枸杞的生长环境,品尝新鲜的枸杞果实和枸杞汁,了解枸杞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她感慨道:“宁夏人民没有向自然环境低头,他们通过种植枸杞、沙棘、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每一个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普通百姓的智慧和努力。”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型生产装置有序运转,彰显出中国清洁能源与现代制造的蓬勃力量;宁东绿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光伏技术让沙漠变“电站”;中卫数据中心展现中国通过区域协同,打破“算力瓶颈”,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
“银川、中卫等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既绽放时代活力,又守护着丝路古道的文明印记。这里不仅是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更是史前文明与未来科技对话的时空走廊。”北外意大利学生张马乐由衷地说。
“搭建桥梁,连接心灵”
“沙湖的沙与水能和谐共生,国家之间的理解也需要有人传递土地里的温度与力量。”这场探寻多元文明之旅让倪凯莉意识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联结往往始于对彼此土地与故事的理解。
研学途中,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遗址等文化地标依次展现,学生们从中理解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在全球文化互动中的桥梁作用。在宁夏大学的交流活动中,中外青年共唱宁夏民歌《宁夏川》,文化认同在歌声中悄然生长。
“研学活动为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让我更了解中国,也让我思考我们各自文化中的相似与不同。这是增进彼此尊重与友谊的关键一步。”许倩表示,亲身走进历史遗址和文化展馆,比在书本上的学习更直观、更有感染力。
黎河微直言,社会实践能帮助青年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知识文化,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最佳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教师梁国伟强调:“我们可以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差异,让心与心在交流中靠近。”
宁夏之行结束后,许倩把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许多朋友纷纷留言,私信她更详细的见闻。她表示,自己经常与亲友分享在中国的生活,他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的母亲大力支持我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我的一位闺蜜更是计划来中国旅游。”
当学子们回到各自的国家时,他们把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分享给家人,宁夏大地上那片由实干与绿意铺就的现代化图景,也将随着他们的讲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要努力成为奥地利和中国沟通的桥梁,把中国的生态智慧、人民土地上的坚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要把奥地利的故事带到中国,让理解在交流中生长。”倪凯莉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7版
“宁夏从曾经贫瘠的土地蜕变成如今繁荣的模样,这就是‘中国梦’的生动诠释。”离开宁夏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的越南学生黎河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探寻闽宁镇从“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发展历程、解码中卫沙坡头防沙治沙的生态智慧,触摸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现代化发展脉搏……7天的宁夏之行,来自北外的11位国际青年用双脚丈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用心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可爱的中国。
“保护自然,就是在为这片土地积攒生机”
一边是连绵的金色沙丘,一边是澄澈如镜的湖水,从宁夏沙湖湿地的观景台向远处眺望,沙与水自然相融,静静地向这些年轻人诉说“沙水共生”的奥秘。
“这片景观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视觉。”通过专家讲解和沙湖变迁的照片,北外奥地利学生倪凯莉注意到,10年前,沙丘还在不断扩张,湖水面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二不到。而现在,通过退耕还湿、植被固沙等举措,不仅实现了沙退水清,连多年未见的候鸟也回来了。
“原来保护自然,就是在为这片土地积攒生机,为生活在这里的人铺就生路。”倪凯莉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黄河水滋养了宁夏大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富足与希望,而中国人也用智慧和勤劳守护着一方水源。
宁夏中卫沙坡头是中国防沙治沙的重要实践地,见证了几代人治沙护绿的艰辛与成就。这里实现了“沙退人进”的伟大壮举,吸引了日本、美国、埃及及印度等众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享有“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的美誉。
在听完治沙专家唐希明介绍的治沙经验和防沙治沙的创新技术后,黎河微眼眶发热。她激动地表示:“保护水源和环境刻不容缓,只有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各个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宁夏生态治理的实践远不止于治沙。
在贺兰县城乡生活垃圾科普教育馆,AI赋能绿色发展的探索让学生们惊叹于科技与环保的融合。多位青年表示,在宁夏,“绿色转型”不是口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具体实践。
从“人进沙退”的治沙壮举,到“垃圾分类新风尚”的全民行动,北外白俄罗斯学生许倩表示,宁夏的生态实践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宁夏之行结束前,这群来自多国的青年对着镜头齐声高喊。在宁夏,他们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缩影,感受到了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这里曾是‘干沙滩’,如今是‘金沙滩’。”在闽宁镇镇史馆,讲解员的话语让国际学生们驻足沉思。照片清晰地呈现出闽宁镇的发展年轮: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9年来,协作从单项扶贫拓展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在闽宁镇的街巷间,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等中国经验的实践成果。北外马来西亚学生易靖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领悟了“共同富裕”的理念,真切感受到中国人的团结,更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依托本地优势、借力政策支持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中宁县的枸杞种植园基地,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图景同样动人。许倩曾在白俄罗斯听说过“枸杞”,这次她终于能亲眼看到枸杞的生长环境,品尝新鲜的枸杞果实和枸杞汁,了解枸杞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她感慨道:“宁夏人民没有向自然环境低头,他们通过种植枸杞、沙棘、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每一个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普通百姓的智慧和努力。”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型生产装置有序运转,彰显出中国清洁能源与现代制造的蓬勃力量;宁东绿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光伏技术让沙漠变“电站”;中卫数据中心展现中国通过区域协同,打破“算力瓶颈”,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
“银川、中卫等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既绽放时代活力,又守护着丝路古道的文明印记。这里不仅是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更是史前文明与未来科技对话的时空走廊。”北外意大利学生张马乐由衷地说。
“搭建桥梁,连接心灵”
“沙湖的沙与水能和谐共生,国家之间的理解也需要有人传递土地里的温度与力量。”这场探寻多元文明之旅让倪凯莉意识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联结往往始于对彼此土地与故事的理解。
研学途中,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遗址等文化地标依次展现,学生们从中理解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在全球文化互动中的桥梁作用。在宁夏大学的交流活动中,中外青年共唱宁夏民歌《宁夏川》,文化认同在歌声中悄然生长。
“研学活动为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让我更了解中国,也让我思考我们各自文化中的相似与不同。这是增进彼此尊重与友谊的关键一步。”许倩表示,亲身走进历史遗址和文化展馆,比在书本上的学习更直观、更有感染力。
黎河微直言,社会实践能帮助青年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知识文化,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最佳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教师梁国伟强调:“我们可以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差异,让心与心在交流中靠近。”
宁夏之行结束后,许倩把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许多朋友纷纷留言,私信她更详细的见闻。她表示,自己经常与亲友分享在中国的生活,他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的母亲大力支持我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我的一位闺蜜更是计划来中国旅游。”
当学子们回到各自的国家时,他们把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分享给家人,宁夏大地上那片由实干与绿意铺就的现代化图景,也将随着他们的讲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要努力成为奥地利和中国沟通的桥梁,把中国的生态智慧、人民土地上的坚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要把奥地利的故事带到中国,让理解在交流中生长。”倪凯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