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安吉县龙王村,一组孩子认真学习砍竹、锯筒,精心为竹筒饭准备容器;另一组孩子则推着石磨,随着乳白色豆浆缓缓溢出,豆香味弥漫开来;还有的孩子挥舞着木槌打糍粑,“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这是安吉夏令营中乡村生活体验环节的现场之一。安吉夏令营负责人透露,暑假已成功接待了近200名孩子参与此类研学营。

  假期,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带孩子走进乡村,让他们亲身体验与钢筋水泥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课堂”。

  回归田园:乡村成为暑期新选择

  这个暑假,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变身成为全国中小学生争相打卡的“农耕迪士尼”。走进村里的水稻博物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正以沉浸式剧场的形式娓娓道来——从河姆渡时期的碳化稻谷,到现代农业的航天育种,7000年农耕文明的密码就藏在这方寸之间。

  每天清晨,总有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快乐农耕小达人”走进稻田课堂。

  “秧苗要像写字一样横平竖直”“水层要保持在3-5厘米”,在朝鲜族阿妈妮的示范下,来自上海的小学生李鸣一第一次理解了“汗滴禾下土”。他的研学手册上密密麻麻记着观察笔记:“6:30露珠会挂在稻叶尖上”“蜻蜓幼虫是水稻的好朋友”。

  返乡创业者杨丽娜介绍,光东村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收获成长,更能在实践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与技能。

  “妈妈,稻子原来是长在水里的!”在江西安义的一片稻田旁,7岁的优优兴奋地喊道。她的母亲罗女士说:“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连青菜是怎么长的都不知道,带她来乡村,就是想让她看看真实的大自然。”

  回归田园生活,亲近乡村自然成为暑期新潮流。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50%,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近七成。

  为了迎合孩子们暑期新选择,各地乡村依托本地特色,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江西婺源的“小小农夫”项目,让孩子们插秧、捉鱼、晒秋,体验完整的农耕周期;云南普洱的茶园研学,小朋友背上竹篓采茶,学习制茶工艺;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区夏令营,城市孩子住蒙古包、挤牛奶、骑马射箭,感受草原文化。

  自然教育:不只是“玩”,更是“学”

  暑假期间,90后父亲陈明望特意带着5岁的儿子回到老家,希望孩子能理解他曾经熟悉的乡村夏天。

  陈明望认为,农村原生态、接地气的生活,让自己“玩”有所“学”,这种学习方式远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和有效。

  在广东深圳,一位父亲看着儿子在田里满头大汗却笑容灿烂,欣慰地说:“农村的劳动体验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自然教育并非简单的游玩,而是将教育融入自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过量的虚拟生活对成长会产生伤害,需要充分的自然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真实体验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记者采访了10位家长后发现,大家一致认为农村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生物学、生态学等知识,这种教育意义,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朝阳区李女士告诉记者,她10岁的儿子在参加完贵州的农耕体验后,不仅学会了种植蔬菜,还养成了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杭州的王先生分享道:“女儿现在会主动把垃圾分类,还给我们科普厨余堆肥的知识,这些改变都源自她在乡村的亲身经历。”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表示,她更看重乡村自然体验的深度而非形式:“与其安排满满的‘打卡’活动,不如让孩子自由探索,观察一只蚂蚁、种下一棵菜,或许收获更大。”

  在家长们看来,乡村正用最质朴的方式,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