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博物馆里过暑假:
自然与科学奇妙邂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4版)

八月的北京,暑气正盛,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门前却热闹非凡。一面爬满“昆虫居民”的巨大展示墙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五年级的张家豪踮着脚尖,手指飞快地在墙上滑动,向身边的父母介绍每只昆虫的习性。这个暑假期间专程从山东赶来北京的“昆虫迷”,终于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昆虫博物馆。
今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首次开启暑期开放模式,让这里成为孩子们假期探索自然奥秘的“第二课堂”。
千里追“虫”: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然探秘
张家豪在博物馆标本墙前驻足良久,反复观察着展柜里的昆虫标本。这个来自山东胶州市北青实验学校的男孩,是个十足的昆虫爱好者。
“山东相关的资源比较少,只要听说全国各地哪里有关于昆虫的活动,我们就会带他去了解学习。”张家豪的妈妈笑着说,“这个暑假我们专门带孩子来到北京,就是因为他一直向往中国农业大学的这所昆虫博物馆,孩子还说以后想报考这里的昆虫相关专业。”
在博物馆的翻动展示栏前,张家豪仔细查看着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分布区域。整个上午,他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歇。
“假期里,我不但会去各地的自然博物馆,还会报名参加自然科考的夏令营活动。”张家豪觉得,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每一次野外观察,都是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
小小讲解员:在分享中成长的科学之旅
暑假期间,一群身着绿色马甲、自信大方讲解着各类昆虫知识的“小孩哥”“小孩姐”也在博物馆里活跃着。
八月的第一个周末,来自北京市实验二小广外分校的小小讲解员孙溥带着一群游客在博物馆里参观,他声音洪亮,讲解流畅,很难想象这个三年级小学生正式成为小小讲解员才短短3个月。
“大约一年前我就开始学习相关知识了,上岗前还进行了系统培训。”孙溥说。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像孙溥这样的青少年讲解员共有115名,他们来自北京市100余所中小学。暑假期间,每个场馆开放日都会有4到5名小讲解员自主报名上岗,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馆长助理、志愿服务团指导老师杨皓然介绍,青少年通过报名志愿活动,对自己擅长的知识进行自由讲解,一年后在大学生讲解员的陪同下在馆内进行考核,通过方可成为正式志愿者,进行全场讲解。
博物馆里的“第二课堂”:科普教育的新生态
“暑假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家庭出游的高峰期,我们首次在暑期开放昆虫博物馆,就是为了满足青少年探索知识、开阔视野的需求,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杨皓然介绍,今年暑期博物馆在预约系统中每日设置1000个名额,“从这几周的开放情况来看,每个开放日都是满额。加上无需预约的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及60周岁以上老人,日均游客量约为2000人。”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展览变得生动有趣。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等技术,让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标本制作、虫珀模拟考古等动手体验区,则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我们大量采用新技术,设计沉浸式场景,设置丰富的动手体验区,举办各类昆虫科普体验活动,努力让展览变得可参与性强,吸引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到博物馆参观。”杨皓然说。
此外,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博物馆还展示着尖端科研成果和珍贵收藏,将实验室的最新发现转化为科普内容。杨皓然介绍:“我们还会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在昆虫博物馆召开讲座,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从博物馆到校园:科普教育的延伸与未来
“目前我们将青少年志愿者、自然美育讲堂、自然美育课堂作为重要抓手,校内校外结合,进一步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杨皓然介绍说,自然美育讲堂邀请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到学院开展讲座,而自然美育课堂则是学院师生到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将科普教育延伸到校园。
“我们计划吸纳更多青少年加入志愿科普队伍。”杨皓然介绍,未来还将推动“馆校合作”模式,与中小学共建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到学校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昆虫知识学习、标本制作、自然观察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而对于像张家豪这样来自京外的孩子,博物馆也在考虑如何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我们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持续性的自然教育生态体系。”杨皓然说,未来可能会开设更多科普课程,让更多无法亲临博物馆的孩子也能学习昆虫知识,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4版
八月的北京,暑气正盛,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门前却热闹非凡。一面爬满“昆虫居民”的巨大展示墙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五年级的张家豪踮着脚尖,手指飞快地在墙上滑动,向身边的父母介绍每只昆虫的习性。这个暑假期间专程从山东赶来北京的“昆虫迷”,终于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昆虫博物馆。
今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首次开启暑期开放模式,让这里成为孩子们假期探索自然奥秘的“第二课堂”。
千里追“虫”: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然探秘
张家豪在博物馆标本墙前驻足良久,反复观察着展柜里的昆虫标本。这个来自山东胶州市北青实验学校的男孩,是个十足的昆虫爱好者。
“山东相关的资源比较少,只要听说全国各地哪里有关于昆虫的活动,我们就会带他去了解学习。”张家豪的妈妈笑着说,“这个暑假我们专门带孩子来到北京,就是因为他一直向往中国农业大学的这所昆虫博物馆,孩子还说以后想报考这里的昆虫相关专业。”
在博物馆的翻动展示栏前,张家豪仔细查看着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分布区域。整个上午,他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歇。
“假期里,我不但会去各地的自然博物馆,还会报名参加自然科考的夏令营活动。”张家豪觉得,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每一次野外观察,都是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
小小讲解员:在分享中成长的科学之旅
暑假期间,一群身着绿色马甲、自信大方讲解着各类昆虫知识的“小孩哥”“小孩姐”也在博物馆里活跃着。
八月的第一个周末,来自北京市实验二小广外分校的小小讲解员孙溥带着一群游客在博物馆里参观,他声音洪亮,讲解流畅,很难想象这个三年级小学生正式成为小小讲解员才短短3个月。
“大约一年前我就开始学习相关知识了,上岗前还进行了系统培训。”孙溥说。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像孙溥这样的青少年讲解员共有115名,他们来自北京市100余所中小学。暑假期间,每个场馆开放日都会有4到5名小讲解员自主报名上岗,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馆长助理、志愿服务团指导老师杨皓然介绍,青少年通过报名志愿活动,对自己擅长的知识进行自由讲解,一年后在大学生讲解员的陪同下在馆内进行考核,通过方可成为正式志愿者,进行全场讲解。
博物馆里的“第二课堂”:科普教育的新生态
“暑假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家庭出游的高峰期,我们首次在暑期开放昆虫博物馆,就是为了满足青少年探索知识、开阔视野的需求,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杨皓然介绍,今年暑期博物馆在预约系统中每日设置1000个名额,“从这几周的开放情况来看,每个开放日都是满额。加上无需预约的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及60周岁以上老人,日均游客量约为2000人。”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展览变得生动有趣。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等技术,让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标本制作、虫珀模拟考古等动手体验区,则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我们大量采用新技术,设计沉浸式场景,设置丰富的动手体验区,举办各类昆虫科普体验活动,努力让展览变得可参与性强,吸引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到博物馆参观。”杨皓然说。
此外,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博物馆还展示着尖端科研成果和珍贵收藏,将实验室的最新发现转化为科普内容。杨皓然介绍:“我们还会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在昆虫博物馆召开讲座,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从博物馆到校园:科普教育的延伸与未来
“目前我们将青少年志愿者、自然美育讲堂、自然美育课堂作为重要抓手,校内校外结合,进一步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杨皓然介绍说,自然美育讲堂邀请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到学院开展讲座,而自然美育课堂则是学院师生到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将科普教育延伸到校园。
“我们计划吸纳更多青少年加入志愿科普队伍。”杨皓然介绍,未来还将推动“馆校合作”模式,与中小学共建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到学校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昆虫知识学习、标本制作、自然观察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而对于像张家豪这样来自京外的孩子,博物馆也在考虑如何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我们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持续性的自然教育生态体系。”杨皓然说,未来可能会开设更多科普课程,让更多无法亲临博物馆的孩子也能学习昆虫知识,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