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在东北抗战中锻造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坚持抗战时间最长、斗争最残酷、牺牲最壮烈的英雄史诗,也必将激励我们自信自强、勇毅前行。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民族复兴大业的磐石根基
东北抗联持续坚持14年抗日斗争,贯穿整个抗日战争之始终。面对日伪反动派极端残酷的搜捕镇压围困,他们藏身于白山黑水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缺乏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尤其是在长时期与中共中央或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东北抗联将士们靠的是对党的坚定信念,战胜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生死考验。
当年,中共中央先后派出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优秀共产党员到东北,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从几万人战斗到一度只剩下几百人,始终没有放弃东北抗联的旗帜。东北抗联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后,曾接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领导;当中共满洲省委被撤销后,快速组建3个省委,继续高举抗日大旗,独立领导本地区抗日斗争;当东北抗联转移至苏联并被要求取消中共党组织时,东北抗联领导旗帜鲜明地予以拒绝;抗战胜利后完全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移交组织关系……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东北抗联对党领导抗日斗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理想信念高于天,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并能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依然如此。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才有历史主动、政治自觉,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强盛起来。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共产党人成就事业的宝贵精神品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随后6年国民党不抵抗的情况下,东北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引领和支持下,自发组织30多万人的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仅以黑龙江省汤原游击队为例,在民族英雄夏云杰带领下,汤原格节河两岸至石场沟一带成为敌伪惊恐、“地皮红透三尺”之地。汤原县教育局局长刘铁石弃笔从戎,誓死不当亡国奴;地主黄有焚烧万贯家产,自带枪弹战马参加汤原游击队;太平川伪自卫团团长张传福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弃暗投明,率领30余名骑兵起义,参加汤原游击队……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源于心底、发自肺腑且世代传承,它看似简单朴素,其实最为真挚淳厚。
据不完全统计,14年抗日战争期间,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共伤亡13万多人,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师以上干部有100余人战死疆场,牺牲军以上干部38人。“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皮肉一两银”,日寇对赵尚志的“赏格”如此。赵一曼的8个手指都被日寇刺进竹签,她用另外两个被期待写悔过书的手指留下一封示儿书。还有以“汤原十二烈士”“八女投江”“莲花泡四十二烈士”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他们在革命事业需要时,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壮烈的革命人生华章,这种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更值得我们将其化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源泉
东北抗联斗争的艰难困苦是超乎想象的,东北抗联精神恰恰是在战胜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让敌人闻风丧胆,展示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年仅35岁。敌人惊诧于在完全断粮五天五夜后,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解剖的结果,是其肠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深情回忆了杨靖宇将军牺牲时的场景并盛赞“其事迹震撼人心”。
宁可饿死冻死,也决不当逃兵。在极端的艰险苦难中,东北抗联涌现出“北国雄狮”赵尚志、“满洲之虎”陈瀚章等民族英雄。有论者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后留守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东北抗联的14年坚持抗战,是最艰苦的三件事。其中,在东北抗联斗争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感人至深并持续激励着国人。秉承这种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鬼神畏惧,艰难险阻让道,我们一定可以创造新时代最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鸿召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