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深刻内涵之一,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出发,以高质量城市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
现代城市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主题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其重要抓手是高质量城市更新,这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尤显意义非同寻常。
以高质量城市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爬坡过坎”
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中国社会已经实现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会”这一质的飞跃。中国拥有百万人口量级的城市已经超过100座,历史上首次出现多座瞬时人口最高达3000万的超大规模城市。高效治理这些规模巨大且极具复杂性的现代城市,让中国城市社会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创举。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世界机遇、通过艰苦努力形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市场纵深广阔,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深层次动力。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我国依然有一半左右人口拥有巨大的城镇化、市民化发展需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深刻内涵之一,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出发,以高质量城市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社会主义文明的灯塔
城市是文明的灯塔,现代化人民城市是社会主义文明的灯塔。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人民城市理念,为下一步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根本指针。人民城市理念不仅凝聚着社会主义伟大思想者、实践者的时空探索,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系统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度密码、核心经验,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发展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
打造开源创新的科技城市生态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第七个方面正是“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当下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正需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大国科技竞争中进行完整且深入的理解。由于全球变局下的世界经济系统升级与智慧城市迭代,以数字经济创新为突出特征的“智慧城市2.0”正成为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并力图以此为基础打造数字强国。孕育科技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正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主阵地。如果说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创新的基础是数据、算力、算法,那么,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底座、产业支撑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就只能是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城市。城市不仅能提供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空间,而且城市本身作为复杂性系统,还具有科技创新的“混沌”和“涌现”效应。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城市”正是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下中国城市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具有历史性启示。高科技城市集群密集出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地带,成为大国科技竞争与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科技城市是人才和各种资源的汇聚之地,更是科技创新系统的基础支撑。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慧城市2.0”不仅需要具备高科技城市的特质,还需要有全球数据底座与“智慧大脑”的加持,包括跨国的多元主体的参与,“智慧城市2.0”是全球化与新兴科技交织融合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多聚焦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智慧城市2.0”更强调科技创新愿景,强调技术、制度与人文协同演进,强调城市开源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构建。中国下一步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突破单一技术维度,从技术与城市互动的五大维度即“制造-能源-交通-民生-治理”来构建智慧城市治理体系,从而实现持续的、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
当前,数字革命正在重构世界经济发展的“底层操作系统”,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母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的重要空间场域,正经历着从“功能聚合体”向“智能生命体”的深刻转型。这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历史方位,更是以强国之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契机。
(作者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中心研究员)
葛天任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