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是战场上的‘千里眼’,是保障线上的‘急先锋’,更是咱们手中的‘硬家伙’!”连日来,新疆军区某工兵团聚焦实战需求,组织50余名关键岗位官兵开展无人机专项集训,涵盖理论授课、模拟操作、装备拆装、实战演练等多个模块,围绕构造原理、作战运用、特情处置等核心内容,锤炼官兵在复杂环境下的侦察、控制、投送能力。

  “这款新型无人机最大升限××米,载荷能力达××公斤,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下仍能稳定作业……”集训首日的装备展示区,教员韩少华介绍无人机样机,向围成圈的学员们逐项拆解参数。

  从任务规划系统的算法逻辑到空域管控的最新法规,他用“案例+数据”的方式系统讲解,不时拿起零件演示,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学员杨建朝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原来每一个参数背后都连着战场胜负,得把这些‘数字密码’刻在脑子里。”

  室内模拟训练馆内,模拟器屏幕上的“蓝天白云”突然转为“狂风暴雨”。“注意修正侧风影响,保持高度稳定!” 教员通过一体化教学平台实时调控虚拟气象环境,对学员的操作轨迹进行动态标注。“教员,为什么侧风角度超过30度,悬停误差会突然增大?”学员马东升举手提问,现场随即展开一场小型技术研讨。这种“边练边问、即学即答”的模式,让抽象的飞行原理在互动中逐渐清晰起来。

  休息时间,走廊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背记声。“空域申请流程:提交任务计划书→等待空管批复→复核起降点坐标……”学员们拿着印有理论要点的卡片互相提问,有的还在手机上打开模拟题库刷题。“晚上躺床上都在想航点规划,做梦都在推摇杆。”学员陈亚聪笑着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生怕落后。

  室外障碍训练场突然响起密集的旋翼声,数架无人机以“8”字形编队低空掠过,在障碍物间灵活穿梭。“左舵压一点,注意保持与障碍物的横向距离!”教员张可清手持副遥控器,在学员身旁实时纠正动作。他特意选择午后阵风较大的时段训练,手把手传授“逆风时减小油门、侧风时微调尾舵”的实战技巧。

  “以前遇到大风就慌神,现在知道原理了,心里踏实多了!”刚完成俯冲规避课目的学员吴双抹了把汗,眼神里满是自信。

  “大家看好了,这种飞行模式能有效规避敌方雷达探测!”授课现场,教员操控无人机完成一连串高难度动作,精准度误差不超过半米。据介绍,此次集训打破“理论学完再实操”的传统模式,将飞行法规、机械原理等知识拆解到每个操作课目中,让学员在拧螺丝、推摇杆的过程中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教员孙金龙介绍:“部队需要无人机实战能力,我们承接了此次培训任务。培训中,课程都是按照任务场景专门设计的。培训时军地两边的标准不太一样,我们通过不断磨合形成了适合部队的培训方案。现在看来,无人机飞行技术确实让大家在训练中大大提高了效率。”

  野外训练场的硝烟味扑面而来,一场以“道路被毁、伤员待救”为背景的实战演练正在上演。“各单位注意,‘敌’空袭导致三号路段损毁,医疗小组受阻,立即启用无人机投送!”指挥员的命令通过电台传来。

  接到指令后,医疗小组的救护车刚冲出隐蔽地域就被迫停下——前方桥梁断裂,路面布满弹坑。“无人机小组,执行一号投送方案!”组长一声令下,5名操作手迅速从车上抬出设备。

  展开碳纤维机翼、安装高能电池……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官兵们很快完成起飞准备。“电池电压正常,卫星信号满格,请求起飞!”“可以起飞!”操作手小吴盯着地面站屏幕,指尖在操控杆上微调,无人机随即腾空而起,拖着挂载的医疗背囊向目标地域飞去。

  无人机穿过峡谷时突然遭遇乱流,机身剧烈晃动。小吴果断切换手动模式,压舵、拉杆,稳稳避开迎面而来的岩石。3公里外,被困人员看到“空中信使”及时赶到,迅速上前取下装有止血包、夹板的背囊,对“伤员”展开救治,整个投送过程比预案时间缩短近一半。

  此次集训,他们从各营连挑选技术骨干组成教学组,带着“如何在复杂地形快速组装”“电磁干扰下如何保持操控”等10余个实战课题开展教学。目前已总结出“恶劣天气三备一飞法”“障碍区航线规划五步法”等实用成果。下一步,他们将结合高原、高寒等不同环境特点,继续探索无人机在侦察、通信、运输等领域的创新运用,让“空中尖刀”更锋利。

李哲 李志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