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的抗战不仅是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更重塑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到1941年12月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几乎是单独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4年的抗战,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歼敌数量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总数70%。为抵御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牺牲惨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国抗战也极大支援了国际战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动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美国军事史学家马克·斯托勒指出:“中国战场的存在使日本无法实现与德国在中东会师的全球战略,这是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最危急时刻得以喘息的关键。”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筑牢了“东方防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促使非西方国家逐渐崛起,国际格局从“西方中心”开始向“全球多元”转变,这是20世纪最深刻的国际变革之一。

  中国积极推动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更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中国从近代不断被殖民入侵的“被支配者”转变成国际秩序的“规则制定者”,标志着非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际体系的核心决策层。

  中国抗战的胜利也鼓舞了越南、朝鲜、加纳、古巴等国相继掀起独立运动。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全球共有104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结束了欧洲自15世纪就开始构筑的世界殖民体系。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从1945年的51个增至1970年的127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社会的力量构成。如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中国抗战的胜利,标志着非西方国家开始摆脱西方的政治控制,国际格局的‘西方中心时代’由此走向终结。”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构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80年来,世界保持了总体和平。但近些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涌动,个别国家大搞经济贸易霸凌,挥舞“关税大棒”,挑起局部战争。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进步力量,坚定不移地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世界之问,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共同安全、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

  在全球安全领域,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在刚果(金)、马里等任务区构建的一边维和一边建设的“安全-发展”联动模式,被纳入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议程》。在中东,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的“北京对话”,展现出非军事干预的外交智慧。这种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安全理念,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安全范式。

  在发展合作领域,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多年来,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拉动近万亿美元经济增长。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使肯尼亚物流成本降低30%,中沙共建的红海新城将成为区域经济枢纽;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老挝第一次有了现代化铁路。这些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证明了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可能。

  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的稳定性和正能量,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马巍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3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