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党政机关实习,对我来说是触摸基层治理脉搏的契机。在京沪两地的学习生活中,我目睹了超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一直想着有机会能亲身参与到城市治理之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走进基层,才能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分量。
2021年,我通过硕士就读学校的“人民城市”青春实践团政务见习项目,成为上海某街道团工委的学生挂职书记助理。街道的基层工作,处处洋溢着社区里的烟火气。其中,一项任务是撰写宣传疫苗接种的新媒体文案。我需要把“接种禁忌”“预约流程”这些相对专业的内容,转化成居民看得懂的版本——给老人看的版本调大字号,配上社区医院的照片;给年轻人的版本加上表情包,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训练在这时派上了用场。
同样是政务实习,不同层级的岗位,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我曾经在市级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做过接线员,在我的经验中,诉求工单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并准确派发,似乎只要这两步做得到位,事情就能得到解决。今年,我通过博士就读学校的“治国理政”实岗锻炼项目,成为北京某乡镇市民诉求处置中心的实习生。这次实习,让我感受到基层工作更具体的模样。在科室具体工作中,我常常需要盯着12345工单从派单到结案的全部流程,跟着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开调度会,甚至到诉求现场核实情况。
有一次,在跟进某村游商占道投诉时,一开始我以为只要劝离商贩就行,直到在诉求调度会上听大家讨论才明白,事情没这么简单——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师傅说“都是本村老人卖自种的水果,硬撵不合适”,镇工业办主任建议说“每村每年有20万元专项经费,要不搭个棚子让他们规范摆”,12345科室人员则盯着考核表担心“诉求人联系不上,回访时说‘没解决’可怎么办”。那阵子,我们白天跟着去村里调研,看到底有多少家游商,其中多少是村民,多少是职业商贩;晚上对着《不计入评价事项清单》,琢磨这种情况能不能剔除,连证明材料需要哪些、办理录音需要哪些必备要素都需要一一核对。
现在回想起来,政务实习经历最触动我的,都是那些没写在流程表上的瞬间。在上海某街道,看到“青年三进”的志愿者在小区里发疫苗宣传卡,有个阿姨说不知道在哪儿接种,马上就有人掏出手机帮她查最近的点位;在北京某乡镇地铁站附近调研非机动车管理时,其中一位执法人员向我们大吐苦水,“市民把我们当成义务挪车的了”。这些瞬间让我慢慢改变了对政务工作的印象——以前认为这里只有文件和流程,其实处处都是怎么让群众更方便的琢磨;以为政府机关只会按规定办事,却看到办事各方在调度会上争论一个小时,只为找到既合规又能让村民接受的办法。
大家总说基层工作得接地气,现在才逐渐明白,所谓接地气,就是不把为民服务当任务,而是当成稀松平常的习惯。党政机关的实习氛围没有想象中那么刻板,科室里的老师们都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耐心地回答实习生在业务上略显幼稚的各种问题。
随着大学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意愿不断提升,实践渠道也不断拓宽。有的学校会联合地方政府推出专项实践项目,以基层历练为核心,让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也有的机关单位主动开放业务岗位实习,能帮助有体制内就业规划的学生提前熟悉业务流程。如果大学生想找一份政务实习,可根据自身需求,关注学校通知或地方政务平台发布的招募信息。
无论是在街道写宣传稿时想着怎么让更多目标群体看见,还是在乡镇调度会上旁听讨论怎么既让路人好走又让村民能卖菜,这些经历都让我对基层工作的理解从“黑箱”走向具体,不仅破除了对体制内工作的刻板印象,更明确了自己的择业意向——投身能切实回应社会问题的岗位。形成这样的认知,也让我对学业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注重加强实践本领、解决实际问题。
徐铭兼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