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BOSS直聘、微信智联等招聘平台的信息后,时间已经到了11点,但是,我的朋友小马仍然不打算休息。她继续点开小红书,输入“实习继任”的字样,打算再碰碰运气。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无论是小马还是我,都陷入了一种强烈的“实习焦虑”。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总能刷到坐拥多段优质实习的高校博主;打开群聊,也总能看见各种招收继任实习生的信息;甚至连取个外卖,都能在电梯间遇到向家长汇报实习近况的同学。社会的时钟在我们的耳边发出尖锐的爆鸣,它刺耳的铃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是再不实习,我们就要完蛋了。于是,我们别无选择,急切地开始找起了实习。

  我们的经历并非个例。此前,有财经媒体发布的“实习态度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大学生认可实习的重要性,超过七成在校生都有过实习经历。在社会时钟的催促下,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裹挟,每年都有千万份实习简历飞入各大公司的招聘邮箱,默默等待着对方的挑选。为实习简历调表述、改格式,成为无数年轻人必须经历的日常。

  但是,有时我们也会自问:当实习从大学生活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时,我们除了能在投递实习简历的忙碌中获得心理安慰,还希望获得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又是否能在实习中变得更加清晰呢?

  说实话,我起初并没有想清楚这一点,甚至没怎么认真想过。我总觉得,相比于弄清自己不确定的人生究竟该走向何处,尽快找到一份像样的实习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会重要得多。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200万,白热化的竞争让我顾不上那么多。在最初开始实习的那一段日子里,我能把各部门的业务分工弄清楚、把策划的流程搞明白,就已经很不错了。有时出了错误,我要安慰自己好几遍“宝宝你只是个实习生”后,心情才能平复。

  在焦虑的控制下,我几乎来不及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事实上,这也很难在短时间想明白。在当下社会,年轻人的选择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对个体的评价标准是固定的还是多元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是模棱两可的。我们毕业后可以选择“体制内稳定”,也可以追求“自由职业灵活”,还可以尝试自主创业,但每种选择背后的风险与回报,都没有明确的参照系,个中风险与对策,只能由我们自己探寻。

  每每想到这里,我总会扪心自问:“小符,那你未来该怎么办呢?”而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追问中,我才逐渐理解了实习于我而言的意义——相比于谋取劳动市场的竞争优势,实习的魅力,或许更在于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与不确定性共处的可能。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当旧的认知框架已经难以成为预测未来的依据,敢于试错的勇气,便显得弥足珍贵。实习这种“小成本试错”恰恰给了我们验证现实、排除错误选项的便利。那些为了完成任务在各大官网犄角旮旯扒拉文件的瞬间,那些大改稿件到深夜的破防时刻,都曾一度让我不知所措,但区别于校园生活的快节奏的工作风格与模式,让我与社会和时代有了更深的连接。当人生原本局促的轨道猛然变为无垠的旷野,四顾茫然之际,我们通过实习小心翼翼地探出触角,去感知行业陌生的气候,逐步明确自己的选择。

  抛开对既定答案的追求,与不确定性共存,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目前,我才刚刚开启第一段实习,而我理想中的实习过程,应该是一种“小步试错-反馈调整”的循环,在未知中把握可控变量。在一次次的小步试错中,我会抓住那些让我有所成长的瞬间,记住自己的志趣之所在。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则是让我能不再畏惧不确定性的盾牌。

符文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