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苏州,正当夏日。

  在拙政园中,看着小桥流水、接天莲叶,参加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俄罗斯代表阿纳斯塔西娅·热尔托娃,连连称赞这座园林“美不胜收”。她举着印有“姑苏”字样和古镇景致的中式团扇,还和当地人学说了一句方言“苏州你好”。

  阿纳斯塔西娅·热尔托娃说,她一直热爱中国文化,此刻身处园林感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被拉近了”。

  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一名外国青年购买印有故宫太和殿的国潮文创——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有4718块“金砖”,这些“金砖”正是来自千里之外的苏州御窑。

  而在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现场的非遗体验区,各国青年代表们争当一回“非遗传承人”的氛围无比热烈。

  伊比利亚美洲青年组织技术顾问安东尼·达洛加斯,体验制作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完成后,他笑吟吟举着名为“开门见喜”的年画拍照留念——图案由“开门见喜”的组合字和两只喜鹊构成。开门遇到喜鹊,寓意着一天美好的开始。

  当中外青年相聚于这样一个论坛上,交流着各自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热爱,诉说对未来的展望,文化的光在每一张有活力的脸庞流动,“美好的一天”就此开启。

  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坚守内核的同时打破时代隔阂,开拓创新。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上,多国嘉宾的分享共同印证:青年天生具备“破壁”基因,既能精准捕捉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能以当代视角“焕新”其表达形态。

  已开展一年多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人气火爆,见证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作为这个“顶流展览”的重要参与者,埃及卢克索国家博物馆馆长埃尔敏沙维感慨,“中国人非常喜欢逛博物馆”,尤其年轻人对了解文化遗产的热情极高。

  埃尔敏沙维盼望中埃两国之间能有更多合作,也坚信青年将发挥重要作用。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将建设未来,未来会为年轻人而来。”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的王沁苒指出,文化遗产是多学科交融的领域,需要人文、历史、建筑、考古以及旅游社会学科的协同支持。“以我们中心为例,是有多学科背景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

  王沁苒认为,年轻人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从日常点滴开始,从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方式入手,“打破固有的模式”,让文化遗产在当下绽放出新的活力。

  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府涵璐从母亲那里学习了这门技艺,同时又推动苏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出海”。

  在府涵璐眼中,苏绣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艺术形式,它更是“一首诗”、一种文化传承。“我们运用针和线,用苏绣来‘作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认为,人工智能的赋能,会推动缂丝的发展。他提到,今后当“缂丝数字基因库”被打造出来后,无论岁月变迁,缂丝技艺的核心密码都将以数字化形式得以永久保存。

  当青年用新技术、新方式书写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用跨国合作连接文明,文化遗产就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下的“活态基因”。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既守护了传统的根脉,又拓展了未来的可能——这正是文化遗产传承的终极意义:让过去照亮现在,让现在孕育未来,在青春力量的推动下,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永远芬芳。

  在论坛现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发布了《世界青年文学专刊》。这本刊物集合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等6个大洲、15个国家的青年作家作品。

  这些青年作家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土壤,却都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展现出当代青年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传递出青年作家对“人”的深切关怀,最终指向人类共通的情感:对爱的渴望,对理解的追寻,以及对希望的坚守。

  文化,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瑰宝,而是跨越国界的桥梁。各国青年用实践证明:唯有携手,才能让文明的星河更加璀璨。世界青年共同用青春写首诗,致文化赋予的“美好的一天”。

沈杰群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1日  T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