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埃及金字塔的影子掠过尼罗河畔,当秘鲁马丘比丘的石墙映照着安第斯山脉的晨光,当中国长城的烽火台在群山中万里蜿蜒……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每一位青年都应当思考:如何以青春之力,守护全人类共同的文明百花园?

  7月17日,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在江苏苏州举办。来自83个国家、8个国际组织的青年事务部长、青年组织负责人及各国青年领袖、青年项目骨干共200余人参会。

  论坛上,围绕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创意转化与产业发展、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等议题,中外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这场以青春为笔、以文明为墨的对话,勾勒出全球青年携手守护文化遗产、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的生动图景。

  文明互鉴,青年共同搭建文化遗产保护的“跨国桥梁”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是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3场主题论坛之一,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江苏省青年联合会、苏州市青年联合会承办。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胡百精在致辞中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和财富,青年要珍视和守护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相关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美洲青年组织副秘书长帕德罗·杜瓦尔认为,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倡导各国青年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通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各国青年相知相亲,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跨国桥梁”的故事,已然一次次被生动讲述,并在青年的日常生活里开出绚丽的花。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成为年轻人评价颇高的“顶流展览”。

  在展览门口,观众会看到一尊高2.4米、重2吨多的国王麦伦普塔雕像——上海博物馆首次将文物放在室外展出。而这尊雕像正是来自埃尔敏沙维所在的埃及卢克索国家博物馆。

  在此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上,埃及卢克索国家博物馆馆长埃尔敏沙维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笑言,当初他带着这位“国王”从卢克索到开罗,从埃及来到中国,然后这位“国王”在上海博物馆门口矗立了一年多。

  埃尔敏沙维博士感慨,一系列文化交流新路径的开辟,加固了中埃之间文化合作的桥梁,例如:鼓励联合考古队对历史遗址进行发掘和保护,从而促进考古技术的交流;举办联合研讨会和培训项目,提升两国年轻考古学家和修复师的专业能力;举办巡回展览,以现代方式讲述两大文明的故事;支持联合数字项目,创建重要文物的3D数据库等。

  “我们热爱中国,中国也爱我们。”埃尔敏沙维对记者说,衷心希望埃及人民和中国人民友谊长存,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保持长久合作的关系。

  守护根脉,青年用智慧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发光

  守护文明根脉,是青年的担当和使命。让文化遗产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则是青年智慧的集中体现。

  蒙古人民党社会民主青年联盟主席普日布达格瓦说,青年占蒙古总人口的30%,近年来作为蒙古创意产业核心领域的数字游戏市场发展迅速。蒙古青年正开发融入本国历史与文化遗产的数字游戏,并成功吸引全球市场的投资。在创意产业、技术进步与青年兴趣交互点上,文化得以传播,并融入经济发展。

  “自丝绸之路时起,缂丝就承载着连接世界的使命,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和美学基因的组成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说,近几年,多位青年传承人带着缂丝作品参与多个国际手工艺展览,缂丝的千年精粹得以集中展示,与各国手工艺者进行了深度对话和文化互鉴。“‘缂丝出海’,走向世界舞台,不仅是展示,更是寻求共鸣、激发共创——这是我们肩负的重要新使命。”

  在论坛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见到了范玉明的儿子——00后非遗缂丝传承人范辰霄。这对非遗传承“父子兵”和其他青年非遗传承人一起,尝试将中国缂丝的细腻纹样与巴基斯坦历史悠久的织毯技艺进行深度融合。这种跨文化的探索,超越了简单的输出,深层次激发“文化共鸣”,用独特的东方之美讲述“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丝路故事。

  在范玉明看来,“缂丝出海”过程从“单向展示”向“双向共融”实现跨越式转变,这一点尤为鼓舞人心。

  “年轻人不仅仅是文化创新的未来,同时也是交流的积极推动者。”马尔代夫胡瓦杜旅游协会主席穆罕默德·胡德·易卜拉欣的分享,充分诠释“青年+旅游+文化遗产”如何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

  马尔代夫的碧海蓝天间,飘荡着文明共鸣的浑厚回响。马尔代夫当地“青年故事讲述者”用社交媒体传播诗歌、歌曲等岛屿传统文化;社区主导的民宿让游客住进“马尔代夫故事”里,感受传统编织技艺;他们用3D地图还原古老遗址,推出遗址游、文化游、生态游等。

  穆罕默德·胡德·易卜拉欣认为,中国游客的到来不仅促进旅游消费,更激发了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活力。“这种双向的交流方式就是最好的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帮我们创造一些新想法,两国人民友谊也得以加深”。

  技术赋能,青年用创新工具激活非遗生命力

  在数字时代,青年对新技术的天然敏感,成为非遗传承的“加速器”。技术赋能,让非遗从“小众遗产”变为“大众记忆”,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传播”。

  欧洲青年协会主席德杨·伊利奥斯基相信,年轻人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们可以用新技术做到这一点。“作为‘原生数字居民’,他们可以使用虚拟实境、虚拟现实和数字叙事来记录、存储和分享这些文化遗产,用创新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介绍的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是青年助力激活文化遗产的一份漂亮“答卷”——这个有110人的团队,35岁以下的青年占比超过60%。

  团队除了做好敦煌管理的6处石窟的数字化工作,还对全国9省25处的遗址进行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他们运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青春永驻”。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主任王姝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所以说良渚古城遗址“年轻”,是因为当前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良渚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借数智赋能焕发新生,例如,首创“遗址监管网格”,建成遗产区5座无人机机场,借助无人机、大数据、AI识别算法等,实现多源事件分级分类实时预警联动闭环处置,做到“一屏管控”;打造遗址数字孪生模型,用数字化的手段重构了良渚古城,有效提升了遗产防灾减灾水平。

  新媒体让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数字科技赋予非遗全新可能。

  2024年,00后姑娘刘欣茹斩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金牌,这是我国在该项目上首次摘金。

  将中国写意美学与西方翻糖技法融合,用3D建模还原青铜器纹样,同时保留手工捏塑的温度。“这种创新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技术的分解,比如用AI技术分析传统糖艺的色彩配比,再通过控温系统实现精准复刻,让千年的技艺得到延续”。

  刘欣茹认为,文化遗产和技术创新的融合,本质是让传统智慧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1日  T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