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内,一场以“讲英雄故事,话使命职责”为主题的战斗故事分享会正在火热展开。情景教育课上,荣誉连队“安全工作好二连”现任三班长黄承龙扮演三班老班长、革命烈士胡庆林,讲述起前辈在辽沈战役中战至最后一刻,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令现场官兵无不动容。
“一个英模就是一座丰碑,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准确把握时代脉络,紧跟强军步伐,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感召力,才能够更好激发官兵战斗意志,献身强军事业。”该旅宋世玉介绍,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聚焦“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深化教育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该旅注重突出用好红色资源这个“传家宝”,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课堂之外,该旅充分利用驻地红色资源,组织青年官兵走进拉新战役纪念馆,沉浸式感受先辈浴血奋战的英雄精神。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就是在这里打响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枪。纪念馆内,全息影像表演生动还原了拉新战役的场景,360度立体空间展示整场战争发生的始末、过程,让官兵们身临其境感受到炸弹在面前爆炸、战机从头顶飞过的惊心动魄。先辈们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着官兵的心灵。
“课堂联动战位、教育对接战场、传承赋能转型”的教育模式,也是该旅不断深化教育实践的一项创新举措。他们以9个整建制荣誉连队为基础,定期举办强军故事会、典型分享会,通过情景演绎、时空对话、个人演讲的方式,引导官兵赓续红色血脉、激发练兵备战动力。
不久前,该旅官兵精心编排的“突破乌江第一连”原创报告剧在旅礼堂隆重上演。报告剧以新时代“突破乌江第一连”官兵在演习中突破考验、英勇奋战的故事为主线,创新运用“时空对话”的形式,借助AI视频生成技术再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战斗事迹,让先烈“穿越”到现场,与00后新兵展开“对话”。舞台上英烈们鲜活的形象,让官兵们心潮澎湃,也进一步坚定了官兵精武强能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该旅组织开展“三两句话说打赢”群众性教育活动,基层战士们登台,讲的都是“一心向战谋打赢”的见解与体会。从俱乐部到训练场、从理论学习教育再到演训任务,他们牢固树立备战打仗意识、主动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紧贴实战要求,积极探索包括无人装备在内的新型力量的战术战法,扎实锤炼胜战本领。
“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浮在半空中,必须将教育紧贴战斗力生成这个中心工作,才能将理论武装转化为战斗效能,进而推动备战打仗工作向前发展。”该旅领导表示,在此次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将落脚点放在提升战斗力这一重要课题上,着力在新质战斗力生成、分队集约化组训、教练员精准施教、科学考核评定等工作中,助力广大官兵将理想信念与履职现实有机结合。
6月初,该旅组织无人作战背景下的战场防护训练,官兵采取课题攻关、实操检验、经验总结等方式,利用预测场地反复推演,立足实际装备、环境特点,认真研究抗击无人装备战场环境、作战条件,先后摸索出15种抗击方案。侦察员朱叙初感慨说:“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与时俱进、接续奋斗,把战斗技能练精了、打仗本领练强了,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任务。”
该旅装备驾驶场上,结束训练走下坦克的车长张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还记得那一年旅里主战装备全面更新换代,不少课目都要从零学起。为了尽快适应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旅里组织机关相关部门和技术骨干逐一研讨攻关,党委班子成员分组深入一线现场指导,紧盯难点问题展开持续攻关。
面对一无教材、二无教员的局面,坦克二连党支部带领官兵发扬“革命信念坚如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优良传统,成立攻关小组潜心钻研。支委委员每天泡在训练场,带头研究装备性能、制订组训方案,火炮技师陈新充分利用自己精通多型坦克火炮操作的经验,结合新装备大胆实践,编写操作手册,不到3个月就把新装备研究明白,打响了新型坦克实弹射击第一炮。
“随着部队装备更新越来越快、各类高技术智能化装备陆续列装,作战力量要素日益多元,对我们装甲兵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才能紧紧跟上强军步伐。”张帅说。
陈新则用一句话总结出了该旅官兵的心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精武强能是军人的职责所在。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是我作为军人的荣耀。”
在祖国北疆,该旅官兵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这些年,他们穿林海、踏江河,早已把“一切为打赢”的打仗思维融入血脉。
又一天清晨,该旅某任务分队登上运兵车,准备开赴长白山腹地某训练场展开训练。清晨的阳光下,年轻的战士们目光坚毅,伴随着战车轰鸣的马达声,他们又一次踏上新的征途。
李英男 史星睿 张浩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