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盔使命
王勇勇 李祥云 路辰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3日 05版)
6月末的一个清晨,即将结束长巡任务的第十一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巡逻车队,从刚下过雨的TOB(临时行动基地)缓缓驶出,每年5月到10月是南苏丹的雨季,这让南苏丹本就不好走的砂石路变得更加崎岖难行。
车队出发没多久,车轮在与地面的接触瞬间发出一声异响。排长郑航勇突然想起父亲之前说过:“雨后的沙粒会渗进轴承,对制动系统造成影响,雨季出车前要进行重点检查。”父亲郑长法作为中国第四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空中机械师,在任务区多次执行修理任务,经验非常丰富。想到这里,郑航勇立即上报突发情况,迅速靠边停车带领驾驶员对车辆进行检查,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排查修理,隐患得以化解。
2024年12月中旬至下旬,中部战区组织中国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实施第10次轮换。第十一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以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红一师部队为主体抽组组建,共编配700名官兵。郑航勇就是其中一员,他跟随着父亲郑长法的航迹,续写着新时代中国军人守护和平的篇章,两代蓝盔就这样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和平接力。
一
2024年深秋,郑航勇所在单位接到维和任务的命令——组建第十一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00后排长郑航勇激动不已,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维和申请书。“爸,我终于能像您一样去履行维和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了。”郑航勇第一时间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这不仅仅是一份履行维和使命的决心,还有一份父子之间特殊的传承。就在9个月前,郑航勇的父亲作为第四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的一员前往苏丹与南苏丹交接的阿卜耶伊执行维和任务。视频通话中听到儿子即将飞赴南苏丹首都朱巴执行维和任务的消息,这位还在执行物资运输任务的老兵欣慰地说:“爸支持你的决定,阿卜耶伊和南苏丹相隔不远,挑战相似,这个地方可不像国内,要时刻注意安全!”
而母亲的反应却有点不同,接到电话后她激动地说:“你爸刚到任务区没一年,我是天天担心,这还没回来,你又要去,我不同意!”郑航勇无法反驳母亲的焦虑,只回应了一句:“我听从组织的安排!”
“你母亲的工作我来做,你专心行前训练就好了,记得多学习英语。”最终在父亲的劝说下,母亲放下了顾虑。行前训练期间,他努力学习英语,为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扎实开展一系列演练。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防蚊的药品带得够不够?用不用我买点给你寄过去?”“抗疟药吃过没有?”“一定注意安全……”出征在即,母亲的叮咛嘱咐一句接着一句。
几天后母亲寄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放着特效抗疟药、防蚊虫叮咬的喷剂、应对干燥风沙的护肤品、常用的应急药品等。临行前母亲打来电话:“妈知道拦不住你,就像拦不住你爸一样,妈就一个要求,不管多晚,每天给我打一个电话,一定注意安全。”
与父亲通话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航勇,记住,我们在任务区,中国军人的这身军装、这面国旗,就是我们最强大的护盾。在阿卜耶伊我们直面威胁,靠的不是武器,而是机身上醒目的五星红旗和UN标识,一次次的安全护卫、一次次的人道主义援助换来了当地民众对中国军人的信任。执行任务时,要坚毅果敢、更要专业冷静。”父亲的这番话,字字千钧,深深烙印在郑航勇的心底。
二
2024年12月,郑航勇如愿踏上了南苏丹这片滚烫的红土地。灼热的气浪、漫天的风沙、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让他瞬间对父亲描述的“维和一线”有了清晰的感知。
任务初期,郑航勇便担负起UNhouse(联合国营区)周边缓冲区巡逻任务,他时刻牢记着父亲的叮咛与嘱托,在每天的徒步巡逻中,他都坚持带领巡逻队多走几公里,尽可能地扩大巡逻范围。在这条长达数公里的巡逻线上,郑航勇和战友们用一次次爱心救助换来了当地民众对中国维和官兵的信任。当流民所的孩子们用并不流利的英文说着:“China,good!”这一刻,郑航勇彻底明白父亲所说过的话:“五星红旗是无声的和平宣言。”
半年的时光伴随着枪声与汗水飞逝,任务区的历练,让郑航勇对父亲的叮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执行武装护卫任务,他目睹了部落之间冲突后村庄的破败与孤儿空洞的眼神,想起父亲那句“战争与和平,有时真的只在一线之间,我们的存在,就是尽力把这条线推向和平的一边”。
在2月底联南苏团组织的尼泊尔挑战赛中,由于比赛定于凌晨进行,面对高强度陌生课目及天气湿热、视线不佳等因素影响,比赛前一个月,郑航勇每天深夜3点起床带领队员们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比赛场地。
面对陌生课目、复杂规则和语言不通等多重考验,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参赛队伍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默契的团队协作,最终在31组参赛队中脱颖而出。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距离终点还有1公里时,中国参赛队员易小兵意外受伤,口鼻流血不止,但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强烈的荣誉意识,咬牙坚持冲到终点,为中国队赢得夺冠优势,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
圣诞夜当天,流民所内时不时传来当地民众“庆祝”的枪声。“巡逻调整点哨兵加强观察,其余人保持战斗状态。”作为巡逻线调整点负责干部,他灵活指挥并及时上报,最终度过了“平安”的一晚。
“维和,不是征服,而是守护,非求凯旋,但求无战。”郑航勇在日记本中写道。
三
父亲节当天,郑航勇打通了父亲的视频电话,满脸油垢的父亲从直升机舱中走出,虽然已经回国,但单位的维修任务也同样繁重。从小到大,父亲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一直影响着郑航勇,他与父亲聊起维和中的点点滴滴,虽然信号断断续续,但郑航勇仍然激动地分享着警戒巡逻路上的所见所闻。
“虽然任务区不一样,但和平使命相通,仍需代代坚守。”此刻,新一代中国蓝盔正以大地为纸、忠诚为笔,续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篇章。
郑航勇说:“小时候我曾去过父亲的单位,看到塔台指示着飞机落地,如今,当我穿上这身军装,父亲就像是那座塔台,一直引导着我在军旅路上不断前行。在接下来的维和征程中,我会像父亲那样,和战友们一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当地民众带去温暖与希望。”
王勇勇 李祥云 路辰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3日 05版
6月末的一个清晨,即将结束长巡任务的第十一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巡逻车队,从刚下过雨的TOB(临时行动基地)缓缓驶出,每年5月到10月是南苏丹的雨季,这让南苏丹本就不好走的砂石路变得更加崎岖难行。
车队出发没多久,车轮在与地面的接触瞬间发出一声异响。排长郑航勇突然想起父亲之前说过:“雨后的沙粒会渗进轴承,对制动系统造成影响,雨季出车前要进行重点检查。”父亲郑长法作为中国第四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空中机械师,在任务区多次执行修理任务,经验非常丰富。想到这里,郑航勇立即上报突发情况,迅速靠边停车带领驾驶员对车辆进行检查,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排查修理,隐患得以化解。
2024年12月中旬至下旬,中部战区组织中国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实施第10次轮换。第十一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以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红一师部队为主体抽组组建,共编配700名官兵。郑航勇就是其中一员,他跟随着父亲郑长法的航迹,续写着新时代中国军人守护和平的篇章,两代蓝盔就这样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和平接力。
一
2024年深秋,郑航勇所在单位接到维和任务的命令——组建第十一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00后排长郑航勇激动不已,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维和申请书。“爸,我终于能像您一样去履行维和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了。”郑航勇第一时间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这不仅仅是一份履行维和使命的决心,还有一份父子之间特殊的传承。就在9个月前,郑航勇的父亲作为第四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的一员前往苏丹与南苏丹交接的阿卜耶伊执行维和任务。视频通话中听到儿子即将飞赴南苏丹首都朱巴执行维和任务的消息,这位还在执行物资运输任务的老兵欣慰地说:“爸支持你的决定,阿卜耶伊和南苏丹相隔不远,挑战相似,这个地方可不像国内,要时刻注意安全!”
而母亲的反应却有点不同,接到电话后她激动地说:“你爸刚到任务区没一年,我是天天担心,这还没回来,你又要去,我不同意!”郑航勇无法反驳母亲的焦虑,只回应了一句:“我听从组织的安排!”
“你母亲的工作我来做,你专心行前训练就好了,记得多学习英语。”最终在父亲的劝说下,母亲放下了顾虑。行前训练期间,他努力学习英语,为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扎实开展一系列演练。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防蚊的药品带得够不够?用不用我买点给你寄过去?”“抗疟药吃过没有?”“一定注意安全……”出征在即,母亲的叮咛嘱咐一句接着一句。
几天后母亲寄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放着特效抗疟药、防蚊虫叮咬的喷剂、应对干燥风沙的护肤品、常用的应急药品等。临行前母亲打来电话:“妈知道拦不住你,就像拦不住你爸一样,妈就一个要求,不管多晚,每天给我打一个电话,一定注意安全。”
与父亲通话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航勇,记住,我们在任务区,中国军人的这身军装、这面国旗,就是我们最强大的护盾。在阿卜耶伊我们直面威胁,靠的不是武器,而是机身上醒目的五星红旗和UN标识,一次次的安全护卫、一次次的人道主义援助换来了当地民众对中国军人的信任。执行任务时,要坚毅果敢、更要专业冷静。”父亲的这番话,字字千钧,深深烙印在郑航勇的心底。
二
2024年12月,郑航勇如愿踏上了南苏丹这片滚烫的红土地。灼热的气浪、漫天的风沙、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让他瞬间对父亲描述的“维和一线”有了清晰的感知。
任务初期,郑航勇便担负起UNhouse(联合国营区)周边缓冲区巡逻任务,他时刻牢记着父亲的叮咛与嘱托,在每天的徒步巡逻中,他都坚持带领巡逻队多走几公里,尽可能地扩大巡逻范围。在这条长达数公里的巡逻线上,郑航勇和战友们用一次次爱心救助换来了当地民众对中国维和官兵的信任。当流民所的孩子们用并不流利的英文说着:“China,good!”这一刻,郑航勇彻底明白父亲所说过的话:“五星红旗是无声的和平宣言。”
半年的时光伴随着枪声与汗水飞逝,任务区的历练,让郑航勇对父亲的叮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执行武装护卫任务,他目睹了部落之间冲突后村庄的破败与孤儿空洞的眼神,想起父亲那句“战争与和平,有时真的只在一线之间,我们的存在,就是尽力把这条线推向和平的一边”。
在2月底联南苏团组织的尼泊尔挑战赛中,由于比赛定于凌晨进行,面对高强度陌生课目及天气湿热、视线不佳等因素影响,比赛前一个月,郑航勇每天深夜3点起床带领队员们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比赛场地。
面对陌生课目、复杂规则和语言不通等多重考验,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参赛队伍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默契的团队协作,最终在31组参赛队中脱颖而出。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距离终点还有1公里时,中国参赛队员易小兵意外受伤,口鼻流血不止,但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强烈的荣誉意识,咬牙坚持冲到终点,为中国队赢得夺冠优势,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
圣诞夜当天,流民所内时不时传来当地民众“庆祝”的枪声。“巡逻调整点哨兵加强观察,其余人保持战斗状态。”作为巡逻线调整点负责干部,他灵活指挥并及时上报,最终度过了“平安”的一晚。
“维和,不是征服,而是守护,非求凯旋,但求无战。”郑航勇在日记本中写道。
三
父亲节当天,郑航勇打通了父亲的视频电话,满脸油垢的父亲从直升机舱中走出,虽然已经回国,但单位的维修任务也同样繁重。从小到大,父亲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一直影响着郑航勇,他与父亲聊起维和中的点点滴滴,虽然信号断断续续,但郑航勇仍然激动地分享着警戒巡逻路上的所见所闻。
“虽然任务区不一样,但和平使命相通,仍需代代坚守。”此刻,新一代中国蓝盔正以大地为纸、忠诚为笔,续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篇章。
郑航勇说:“小时候我曾去过父亲的单位,看到塔台指示着飞机落地,如今,当我穿上这身军装,父亲就像是那座塔台,一直引导着我在军旅路上不断前行。在接下来的维和征程中,我会像父亲那样,和战友们一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当地民众带去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