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袁思成在天津潮白河畔被“表白”了。他与近60名首批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的青年受邀来到天津宝坻区,参加首届人才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产才融合发展大会。
宝坻区委书记毛劲松走上台,诚意满满地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把每年5月20日设立为‘人才日’,是我们打造‘最佳人才生态、最佳人才栖所’的郑重宣示。”
在这场专为人才打造的盛会上,多名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分享了自己与一座城共同生长的经历。欧陆宝(天津)新材料董事长陈利秋是一名追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从事化工环保和新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20年前,他从海外归国,创办了润滑材料研发与制造基地,围绕高端装备润滑材料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在天津宝坻区的研发生产基地投产10年来,如同一粒优质的种子扎进沃土,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导品牌,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近几年,公司业绩增速持续保持30%以上,多项产品远销海外。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年科研人才发出邀约。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张文强多了一个新身份——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科技副总”是宝坻区“柔性引才”的一种机制创新,它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壁垒,让科研人员更灵活地参与企业创新,也让企业能快速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去年,宝坻区为9家科技企业成功聘任了10名“科技副总”。活动当天,又有15家企业与17名“科技副总”牵手合作。
在张文强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对人才的全力支持,对科研人员来说既是信任,更是激励。位于宝坻区的新松智能是国内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军企业,与张文强长期从事的智能机器人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双方计划依托复旦大学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技术与新松智能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校课题组成员将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为宝坻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首届人才日启动仪式上,宝坻区拿出真金白银,现场兑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博士生安家补贴10万元、硕士生5万元,博士生生活补贴3000元/月……此外,各领域优秀人才还领到了人才公寓“金钥匙”和“人才卡”。
为更深入推动人才与发展匹配、教育与产业对接、科技与经济融合,活动现场,宝坻区与北京通州、河北唐山签署了人才合作备忘录;当地重点企业与复旦大学等众多高校建立深度合作机制,签署了涉及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11项合作协议。“院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5个创新平台也正式揭牌。
宝坻区求贤若渴的诚意,让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博士金佳星感到很温暖,“这里不仅提供了研究平台、人才政策,连年轻人安家落户的细节都帮大家考虑到了”。
天津科技创新交流的品牌项目——“天开创新沙龙”同期举行。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罗进飞说,创新沙龙围绕生物制造、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天津市重点产业链已连续举办23期。此次创新沙龙的主题是“储能技术与碳中和”。
产业的聚集是吸引青年人才袁思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博士期间他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对清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需求,研究氢的运输和存储。在创新沙龙中,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教授作的《能源转型与新型储能技术》报告,对袁思成启发很大,“产业发展与高校科研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宝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静华说:“我们为各类人才提供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希望进一步释放求才爱才的强烈信号,吸引全球英才,共赴梦想、创造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