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5月20日,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上海财经大学,通过直播镜头带领超35万网友开启“校史+文物”的沉浸式之旅。
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陈玉琴、学校招生就业处综合办公室主任宋兵超、学校商学博物馆策展人花苑,以校史脉络为经、文物展品为纬,讲述这所百年学府“经济匡时”的精神传承与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密码。
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的设立,是中国现代商学教育的破题之举。彼时民族工商业兴起,张謇等实业家疾呼“教育救国”,南高师顺应时代需求开设商科,1921年扩充改组迁沪成立上海商科大学,成为中国高等商学教育的起点。校史馆内,马寅初题词“经济匡时”手迹格外醒目——“这4字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财经人的家国情怀。”陈玉琴说。
抗战时期师生辗转办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投身“一五”建设、1979年复校后首批研究生入学……展墙上的老照片串联起上财与国家同频共振的轨迹,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首批博士生导师娄尔行、胡寄窗培养的学术骨干成为中国会计学、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领军力量,“他们如‘春燕’,衔来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春天。”
宋兵超在直播过程中向观众分享了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并结合近些年来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趋势,提出学校在智能化、数据化时代正加力推进“数智财经”发展战略。他还分享了为适应市场对于高端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并且围绕就业和升学,介绍了学校优异的人才培养成效。
商学博物馆内,策展人花苑以“保险”“货币”和“算具”为钥匙,打开中国商学发展的多重维度。在保险馆,一张明代红契揭开古代风险分担机制的面纱,“这张契约书虽非现代意义上的保单,却体现了古人‘共担风险’的智慧。”“抗战时期,民族保险公司发行‘保联徽章’,将保险收益用于支援前线,金融工具成为救国力量。”花苑介绍。
镜头转向货币馆第一套人民币展区,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1948年新中国货币体系奠基时刻:“第一套人民币不仅是经济凭证,更是新中国站起来的历史见证。”在“货币联合国”展区,全球百余个国家的货币串联成线,“从古代贝币到现代数字货币,这里既是货币史的缩影,也是文明互鉴的窗口”。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老师以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