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个传统,更是一种信仰。敬畏文字的本质是尊重文化。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数千年以至上万年的文化,主要通过文字、通过印刷品得以保存和流传。正因如此,我们形成了对印刷品近乎崇拜的情感,觉得印刷品值得信赖,阅读印刷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数字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让阅读变得极为便捷。当然数字技术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知识的传播者,而许多发布信息的人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于是,“读屏”在不少人尤其是年长者眼中,和读纸质图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根本称不上是阅读,而是一种纯粹的消遣、虚度光阴,甚至浪费生命。
数字技术的出现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因为有了数字阅读,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延长,获取的信息也极大增多。但很多人认为面对屏幕的阅读是无效甚至有害的,有人还提出了“息屏”24小时的倡议。我知道来自网络的大量垃圾信息占用了太多人太多的时间,但读总比不读好,我坚信开卷有益。
发展的问题一定要靠发展来解决。数字阅读出现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大家捧着沉重的纸质书阅读?正如纸张发明了,没人会再要求大家捧着沉重的竹简、木简阅读。
“学富五车”今天仍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丰富。在没有纸张的时代,能够“学富五车”肯定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纸张发明之后,能够“学富五车”似乎也没有那么夸张。不同时期竹简规格、马车载重和文字密度不同,主流观点倾向认为先秦时期五车约250万字,与当时重要典籍的字数规模大致相当。在汉代,五车书也不会超过800万字。在纸张发明后到机械印刷出现前,有一定学问的读书人基本都能达到800万字阅读量;机械印刷技术发明后,阅读800万字以上的文献,一般读书人都能做到;在数字阅读时代,一部长的网络小说就超过了800万字的篇幅,一个U盘就可以装下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所有的文献典籍,大多数人的阅读量都超过800万字。当然,先秦典籍同样的文字信息密度要大很多。
所以,怎么阅读不重要,阅读什么才重要。不管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守住阅读的内核最重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读屏”,但要从泛泛的读屏中解脱出来,利用数字阅读的便捷,好好读些书。
首先,要读书。正式出版的书籍,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版的,比那些不知来源、博取眼球的八卦信息,相对来说更有价值。
其次,要读好书。目前图书出版量巨大,网络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尽管开卷有益,但人生苦短,青少年更应该选那些权威单位、权威人士推荐的或公认的好书来读。
最后,要读经典书。经典是历经大浪淘沙沉淀出来的精华,已成为人类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可以共享的精神资源。不读经典,以后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就会缺少牢固的文化基础。
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人生会因阅读而充实、丰盈。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何弘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1日 08版